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温下蒸气压测试及其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 高温 蒸汽压 数值分析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igh-Strength an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分别简称HSC和HPC)作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由于其在工程中推广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对其高温性能的研究远不及普通混凝土研究的那么透彻,尤其是其高温下内部蒸汽压测试分析及高温对其微结构劣化损伤等方面研究相对甚少,为科学解释HSC/HPC火灾高温爆裂机理及成因、提高其结构抗火性能以及拓展其工程应用领域,迫切需要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290),依据工程中HSC/HPC原材料的选择,配制了强度等级为C80的高性能混凝土(不掺聚丙烯纤维简称C80HPC和掺聚丙烯纤维简称C80PPHPC),并对其进行了高温下蒸汽压测试及相关数值分析研究,以期为揭示HSC/HPC高温爆裂破坏及聚丙烯纤维抑制爆裂机理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对聚丙烯纤维(PP)体积掺量为0、0.2%的C80HPC试件进行不同温度后的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弯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强度整体上均随受热温度的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衰减趋势;当受热温度在400℃之前,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幅度均比较缓慢;400℃以后,强度下降均较显著,混凝土内部劣化损伤较为严重。二、设计制作了基准素混凝土、基准加筋混凝土、PP纤维混凝土和PP纤维加筋混凝土四类混凝土板,组装自制了一套专用于混凝土蒸汽压的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对高温电阻炉加热下无荷载作用的混凝土板进行蒸汽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PC板受热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爆裂剥落,而PPHPC板均未发生爆裂,且PPHPC相应深度测点处的蒸汽压力峰值均明显小于HPC的;各类混凝土板内部蒸汽压力均随温度和时间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且内部水蒸气均表现出由受热面到背热面不断迁移的趋势;PP纤维可有效降低其蒸汽压力峰值,减小高温爆裂的风险。三、为切合工程实际,设计制作了基准加筋混凝土和PP纤维加筋混凝土两类板,对混凝土板进行均布加载与明火耦合作用,并利用上述自制测试装置进行蒸汽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均布加载与明火耦合作用下基准加筋混凝土板的爆裂剥落程度均较无荷载作用下的同类板严重,且同类板中相应深度测点处的蒸汽压力峰值均较大;各类混凝土板内部蒸汽压力均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趋势与无荷载作用下的基本一致;PPHPC板中蒸汽压力峰值均明显小于HPC的,PP纤维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抗爆裂性能。四、对HPC和PPHPC进行不同温度后的压汞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HPC和PPHPC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同一温度下,PPHPC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大于HPC的,适量PP纤维可改善混凝土的孔隙大小及孔径分布,进而有效降低其内部蒸汽压力。五、利用MATLAB数学程序软件及有限差分法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蒸汽压力进行数值计算,并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测值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虽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模拟结果仍可为定性分析混凝土的高温爆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High - strength and high - performance concrete ( HSC and HPC ) are used as a new high - tech concrete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 temperature resistance of HSC / HPC is less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顺强;张红娟;;智能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泥;2005年11期
2 路开锋;;当代混凝土技术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混凝土世界;2011年01期
3 丁抗生;;杂议混凝土——(1)开篇:呼应杨文科,一起来探索[J];商品混凝土;2012年09期
4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专著研讨沙龙在京召开[J];商品混凝土;2012年12期
5 王永逵;耿加会;;浅谈对杨文科同志《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一书的看法和理解[J];商品混凝土;2013年02期
6 李福平;;驳《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7 李祝龙;混凝土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4期
8 陈跃;姜玉凤;;改进“混凝土学”课程教学的几点设想[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张红;;全面认知 理性传播 正确导向——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一书研讨沙龙侧记[J];混凝土世界;2013年02期
10 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的科学基础[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反思——吴中伟教授在祝贺其七十寿辰时的学术报告[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2 王元;;混凝土科学的哲学思考[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柯科杰;陆云农;黄志平;;“钻石牌”FDN系列外加剂在混凝土桥梁上的工程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张洪滔;李永鑫;董刚;陈益民;;海水对修补混凝土界面层微观结构的影响[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廉慧珍;;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研究的辨证思维——吴中伟教授学术思想试析[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智山;王大超;;混凝土的耐久性[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前言[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小琴;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正式启动[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 王子明;神奇的功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1年
3 屠坚宜;混凝土的自缩及其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4 秦风;分解论和整体论[N];中国建材报;2003年
5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环保院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研究室 朱桂林 孙树杉;钢铁渣粉可大有作为[N];中国冶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颖;基于红外成像的混凝土结构完整性评估[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贾俊报;高温混凝土蓄热装置蓄热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2 陈绍聪;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其寿命预测[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富春;混凝土(早期)强度动态实时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4 张志刚;人造骨料可循环混凝土的循环过程与原理[D];济南大学;2013年
5 刘远;基于损伤理论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随机预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耿海宁;混凝土显微结构与耐久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玉喜;致密堆积混凝土结构与性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5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7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