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ET ATRP法接枝聚合物改性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 ARGET ATRP 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 控释 卡托普利 出处:《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用水热法制备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用后接枝法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改性剂对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再以2-溴异丁酰溴(BiB)为改性剂对其改性得到溴改性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采用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法在溴改性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表面接枝pH-敏感的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最后将此复合材料用于药物的控释。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复合模板,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经测试证明,水热法制备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的粒径为50-100 nm,壳层厚度为2-5 nm,层间距为2-3 nm。(2)我们用有机改性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2-溴异丁酰溴(BiB)依次对所制备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进行改性,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证明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因表面富含羟基而物理吸附了一些水,且改性后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会出现更大的热失重,这主要是由于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改性后,改性剂中有机基团的存在。在FT-IR中也出现了有机改性剂中特征基团的新峰(1380、1280 cm-1)。这都说明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被成功改性了。(3)用ARGET ATRP法在溴改性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表面接枝pH-敏感的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此方法是以溴改性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为引发剂,以FeCl3·6H2O为催化剂,三苯基膦做配体、抗坏血酸做还原剂、N,N-二甲基甲酰胺做溶剂。调节单体的量,得到的产物分别命名为SM1, SM2和SM3。经过HRTEM、FESEM、FT-IR等测试证明接枝成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单体的量,HRTEM结果显示,随着单体量的增加,接枝后最外层厚度一样,层间距逐渐变小。(4)将接枝前后的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用于卡托普利的控释。实验结果显示,与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相比,接枝后的载药量明显提高。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的载药量为26.0%,SM3的载药量43.0%,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的包封率为30.0%,SM3的包封率为50.0%。卡托普利在不同pH(4.0,6.0和7.4)条件下释放时,在pH 4.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卡托普利从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中释放量为20.0%,在pH 6.0时,卡托普利释放量为14.0%,在pH 7.4时,卡托普利释放量为12.8%。这些数据表明在这三个pH磷酸缓冲溶液下,卡托普利的释放量都不大,而且不同pH下释放量差距小,说明不同pH磷酸缓冲溶液对卡托普利的释放量影响不重要。但是,卡托普利在SM3中的释放量为,在pH 4.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释放量为70.0%,在pH 6.0时,卡托普利释放量为38.0%,在pH 7.4时,卡托普利释放量为31.5%。从以上结果看出,在pH为4.0的溶液中,SM3中卡托普利的释放量明显比pH为6.0和7.4大。实验结果证明,卡托普利的释放量取决于溶液的pH。这种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此复合材料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encapsulated mesoporous silica by hydrothermal method . It is modified by using 3 - 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 APTES ) as modifier to modify the bubble - shaped mesoporous silic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the porous silica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is 50 - 100 nm , the thickness of the shell is 2 - 5 nm , and the interlayer spacing is 2 - 3 nm . ( 2 ) We also use the organic modifier 3 - 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 APTES ) and 2 - bromoisobutyrybromide ( BiB ) to modify the silica surface of the encapsulated mesoporous silica . ( 3 ) grafting pH - sensitive polymer poly ( ethylene ethyl methacrylate ) on the surface of bromine - modified encapsulated mesoporous silica with ARGET . The method is based on bromine - modified vesicular mesoporous silica as initiator . The product is named SM1 , SM2 and SM3 respectively . The release of captopril was 20.0 % . The release of captopril was 20.0 % . The release of captopril was 33.0 % in pH 4.0 .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4;TQ1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2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3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学骜;刘长利;钱斯文;吴晓森;王建方;吴文健;;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薄膜制备及其组装化学[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5 马劲;杨正龙;屈小中;杨振忠;;超双亲透明介孔二氧化硅涂层[J];科学通报;2006年14期
6 党文修;韩书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杨娜;朱申敏;张荻;;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8 侯秀红;;X射线衍射V_2O_5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分散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赵娜;魏坤;陈晓峰;李像;郭武生;舒丽君;吴远;曾晓峰;;聚乙二醇-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0年01期
10 庞雪蕾;唐芳琼;;利用廉价硅酸盐为硅源合成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毕丽峰;张明;王思兵;李艺;李宝宗;杨永刚;;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1489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8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