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对置双向撞击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
本文关键词: 撞击流 混合效果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湍流 出处:《过程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对浸没状态下水平对置双向撞击流混合器在湍流时的混合情况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进口处雷诺数(Re)、喷嘴间距、喷嘴内径、进口速度比对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称撞击下,喷嘴间距L从d’增加至3d’时(d’为两喷嘴内径平均值),混合时间减小;L由3d’增加至5d’时,混合时间增加,L=3d’时混合时间最小.两端进口处Re=17544时,喷嘴内径由6 mm增至14 mm,混合时间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放缓;两喷嘴进口速度比由0.71增至1.67时,混合时间先减小后增加,速度比为1时,混合时间最小;雷诺数Re由7519增至40936时,混合时间减小.对称撞击下,L=3d’时混合效果最好,增加喷嘴内径及雷诺数可显著提高混合效果.
[Abstract]:Plane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technique (PLIFF) was used to study the mixing of horizontal contra-directional impinging flow mixers in turbulent flow. The Reynolds number, nozzle spacing and nozzle diameter at the inlet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inlet velocity ratio on the mixing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nozzle spacing L increases from d'to 3 d 'under symmetric impact, it is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inner diameter of two nozzles, and the mixing time decreases from 3 d' to 5 d'. When the mixing time increased, the mixing time was the smallest. When Re17544 was at both ends,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nozzle increased from 6 mm to 14 mm, the mixing time decreased 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gradually slowed down, and when the inlet velocity ratio of the two nozzles increased from 0.71 to 1.67, the mixing tim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he mixing time decreases when the velocity ratio is 1:00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increases from 7519 to 40936. The mixing effect is the best when the velocity ratio is 1:00, and the mixing effect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nozzle diameter and Reynolds number.
【作者单位】: 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1476141)
【分类号】:TQ05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沅;撞击流性质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01年11期
2 伍沅;撞击流性质及其应用(英文)[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伍沅,杨阿三,程榕,孙勤,刘华彦;撞击流及其在干燥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4 伍沅,杨阿三,程榕,孙勤,刘华彦;撞击流及其在干燥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1998年04期
5 佘启明;;超高压撞击流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6 伍沅;撞击流中连续相研究重点的转移[J];化工进展;2003年10期
7 许建良;李伟锋;曹显奎;代正华;刘海峰;王辅臣;龚欣;于遵宏;;不对称撞击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勤;徐成海;伍沅;李芳;;撞击流气液反应器湿法脱硫的试验研究[J];化工机械;2006年02期
9 周玉新;伍沅;包传平;;液体连续相撞击流特性及其对动力学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7年04期
10 伍沅;;撞击流定义刍议[J];化学工程;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黎明;郝敏;;撞击流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2 伍沅;周玉新;包传平;;液体连续相撞击流特性及其对动力学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张建伟;张金伟;;撞击流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光霁;超高压微型撞击流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龚俊;撞击流内液滴碰撞后续发展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姚晓虹;超临界撞击流流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胡光;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流场的粒子速度影像分析及数值模拟[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4 蔺涛;空化撞击流技术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会林;撞击流空化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沙源;撞击流吸收器喷嘴雾化特性与传质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万攀;液体连续相撞击流强化传递过程的宏观分散特性[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8 刘兴勇;同轴撞击流浓缩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99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9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