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微生物燃料电池 切入点:湿地植物 出处:《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究湿地植物、电极间距对湿地型生物燃料产电及污水净化效能的影响,本文选用鸢尾、绿萝、富贵竹和观音竹4种湿地植物构建湿地型生物燃料电池与相同结构无种植湿地植物的燃料电池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有植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优于无植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4种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功率密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鸢尾绿萝富贵竹观音竹.相同绿萝植物的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不同的电极间距下的产电性能不同,间距越小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越大.当电极距离为10 cm时,最大功率密度达2.55 W·m~(-3),比20 cm和30 cm分别高约30%和50%.4种湿地植物的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对COD的去除率均达80%以上,COD去除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鸢尾富贵竹观音竹绿萝.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de spacing on the power generation and sewag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wetland biofuel, Iris and Lactuca roxburghii were selecte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iofuel cell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planting wetland plants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The power density of plant microbial fuel cel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plant microbial fuel cell. The order of power density of plant microbial fuel cell from high to low is: Iris rotundifolia var. nobilis.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lant wetland microbial fuel cells a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electrode spacing.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lectrodes is 10 cm, the output voltage and power density are larger.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was 2.55 W 路mG-1 ~ (-3), which was about 30% and 50.4% higher than 20 cm and 30 cm, respectively,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in wetland microbial fuel cells was above 80%. The order of removal efficiency from high to low was: Iris sativus, Phyllostachys japonicu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No.20120370391)~~
【分类号】:TM911.45;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杜竹玮;;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4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5 谢珊;欧阳科;陈增松;;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6 师波;徐振波;;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生物处理技术[J];广东化工;2011年10期
7 黄健盛;李崇明;穆斌;穆世江;封丽;张韵;;微生物燃料电池——新型产能及废水处理技术[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2年02期
8 ;美研制出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08期
9 ;微生物燃料电池 除污发电两相宜[J];青海石油;2012年01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废水发电[J];科技促进发展;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2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3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4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5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7 张甜;彭汉勇;陈胜利;杨汉西;;基于大肠杆菌催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成少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扩大化设计[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王金q,
本文编号:1578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57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