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产氢-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耦合系统产氢与底物降解特性
本文选题:光合产氢反应器 切入点: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出处:《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提高光合产氢反应器性能,构建了一种采用沼泽红假单胞菌CQK01接种的光生物产氢-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PBR-MABR)耦合系统。实验表明,在序批培养条件下,由于产氢过程中有机酸和氢离子不断积累,使得PBR系统的产氢速率远低于PBR-MABR系统,其产氢速率为0.49 mmol·(L·h)-1;而PBR-MABR、PBR-2MABRs和PBR-3MABRs的产氢速率则分别可达到0.61、0.76和0.85 mmol·(L·h)-1。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酸被MABR中的透气膜上生长的生物膜不断降解所致。有机酸的降解不仅提高了耦合系统内pH值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系中的产物抑制。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synthetic hydrogen production reactor, a coupling system of photo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PBR-MABRR) inoculated with CQK01 was established.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hydrogen ions in the proces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PBR system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PBR-MABR system.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was 0.49 mmol / L ~ (-1) for PBR-MABRN / PBR-2MABRs and 0.85 mmol / L ~ (-1) for PBR-2MABRs and PBR-3MABRs, respectively. This was mainly due to the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f organic acids by biofilms grown on the permeable membrane of MABR.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acid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coupling. The pH value of the system alleviates the inhibition of the product in the system to some extent.
【作者单位】: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2013EG121184)
【分类号】:X703;X172;TQ1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铸慧,王磊,郑广宏,周琪;微生物产氢研究的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5年02期
2 常娥;齐亚林;邬小兵;徐惠娟;龙敏南;;产氢细菌Enterbacter sakazakii HP的分离及产氢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3 靳孝庆;徐昊;沈磊;何冰芳;;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厌氧发酵产氢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4 胡吉军;郭维强;贾志国;付宁;张杰;陶勇;高平;李大平;王镧;;混合菌群产氢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5 李建昌;张无敌;尹芳;徐锐;陈玉保;;利用电化学活跃微生物协助电解发酵产氢[J];微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6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7 马诗淳;罗辉;尹小波;张辉;邓宇;;厌氧产氢微生物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8期
8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5期
9 刘合钦;徐莉;周翔南;付强;闫云君;;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氢特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0期
10 肖本益,魏源送,刘俊新;微生物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黄晓婷;吴畏;;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赫倚风;郭婕;周彩虹;张志萍;王毅;张全国;;光合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实验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李永峰;李鹏;李建政;;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作用[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全国;雷廷宙;尤希凤;杨群发;原玉丰;张军合;;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永峰;陈晟;史乃鉴;王远强;;产氢微生物培养特性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媛媛;张衍林;晏水平;周洪亮;李武;;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的工艺参数验证[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王相晶;任南琪;李建政;张颖;陈兆波;郭婉茜;李永锋;;影响发酵细菌B49产氢因子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磊;嗜热菌W16利用秸秆水解液混合糖产氢特性及代谢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充;预处理调解对剩余污泥发酵液微生物电解产氢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陈明;光合细菌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产氢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洪艳;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瑛;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戚峰;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宋朝霞;秸秆类生物质暗发酵产氢关键参数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9 牛坤;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冰峰;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亚若;光催化纳米颗粒强化光发酵细菌Rhodopseudomonas sp.nov.strain A7产氢规律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黄曦;磁场对E.cloacae与E.aerogenes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向广帅;氯化铁与白腐菌联合预处理光合产氢用秸秆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旭;产氢厌氧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产氢效能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煌;基于纳米MoS_2为催化阴极的MEC的产氢特性及其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6年
6 何泽;不同发酵制氢工艺控制条件优化及产氢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菁;玉米芯的预处理及其产氢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辛红梅;Fe_3O_4纳米颗粒对废水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颖;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韩博;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的发酵产氢基质与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4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7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