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氯化铁与白腐菌联合预处理光合产氢用秸秆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8 21:50

  本文选题:秸秆类生物质 切入点:氯化铁 出处:《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农作物秸秆类生物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其可通过处理转换为能源,而备受瞩目。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质作为原料进行光合生物制氢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一个绿色开发利用,但大部分的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大分子化合物,因此在将生物质作为光合制氢的底物发酵前,需要对生物质原料进行预处理。本文主要采用金属离子和微生物联合对光合产氢用的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金属离子处理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生物法的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对环境无污染,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质预处理方法,采用联合的方法对产氢用秸秆进行预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变化及还原糖得率来判定其预处理能力,从而为农作物秸秆类生物质的清洁无害化预处理提供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1)在利用氯化铁溶液对40目及80目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后,通过处理前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变化,筛选出40目处理最优处理组为固液比为1/20 g/mL,浓度0.5 mol/L的三氯化铁溶液,在100-108℃反应30min,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纤维素的含量较未处理的原料增加了52.78%,半纤维素减少了12.38%,木质素增加了37.80%,80目处理最优组为固液比为1/20 g/mL,浓度0.4 mol/L的三氯化铁溶液,在100-108℃反应30min,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较未处理的原料增加了56.08%,半纤维素减少了13.06%,木质素增加了37.80%,经扫描电镜分析时,处理后表面结构得到明显的破坏,且80目的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要稍明显于40目的秸秆。2)通过白腐菌对40目和80目及经过氯化铁的处理后的40目、80目的玉米秸秆处理后底物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a、白腐菌处理40目玉米秸秆时,其还原糖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又下降,在接种白腐菌处理约24天左右时,还原糖含量达到较高峰约为0.98mg/ml,而后趋于稳定,此时加入光合产氢细菌发酵产氢最为合适;经氯化铁处理后的40目玉米秸秆在接种白腐菌处理,还原糖的含量先增加到一个高峰,随后又逐渐降低,在处理约12天时逐渐趋于稳定,此时还原糖含量最大,为1.92mg/ml,此时加入光合产氢细菌发酵产氢最为合适,相比白腐菌直接处理40目玉米秸秆适宜接种光合产氢菌提前了12天,且其还原糖含量高了0.94mg/ml,更适宜进行光合菌产氢。b、80目玉米秸秆在接种白腐菌后,还原糖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又缓慢下降,在经白腐菌处理约24天时还原糖的含量出现小高峰约为0.99mg/mL,随后趋于稳定,此时加入光合产氢细菌发酵产氢最为合适;而经过氯化铁处理过的80目玉米秸秆,在接种白腐菌后,还原糖含量是先增加,之后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在处理约12天时达到最大值为2.52mg/mL,此时加入光合产氢细菌发酵产氢最为合适,相比白腐菌直接处理80目玉米秸秆适宜接种光合产氢菌提前了12天,且其还原糖含量高了1.53mg/ml,更适宜进行光合菌产氢。c、40目和80目的玉米秸秆直接接种白腐菌后,底物中还原糖的含量变化基本相同,均是先下降在增加又缓慢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在经白腐菌直接处理的24天最适宜进行光合菌产氢时,此时80目玉米秸秆比40目的基质中的还原糖含量要高;白腐菌处理经氯化铁处理过的40目和80目的玉米秸秆后,底物中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加又减少,最后趋于缓慢稳定,在接种白腐菌的12天最适宜进行光合菌产氢时,此时处理后的80目秸秆基质中的还原糖含量要高。3)通过处理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变化及还原糖含量的变化,选定最优的预处理方法为:先将玉米秸秆粉碎至80目,再以固液比为1/20 g/mL,浓度0.4 mol/L的三氯化铁溶液,在100-108℃反应30min,处理后洗至中性,再接种白腐菌处理约12天时,进行光合产氢。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After the treatment of 40 - mesh and 80 - mesh maize straws by using crop straw biomass as raw material , the pretreated corn stalk was pretreated . The content of cellulose ,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increased by 52.78 % , half - cellulose decreased by 13.06 % , lignin increased by 37.80 % . After inoculation of white rot fungus , the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stabilized . At this time , the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increased first before inoculation of white rot fungus . pulverizing corn stalk to 80 mesh , taking ferric trichloride solution with solid - liquid ratio of 1 / 20 g / mL and concentration of 0.4 mol / L , reacting at 100 - 108 & deg ; C for 30min , washing to neutrality , and inoculating white rot fungus for about 12 days to perform photosynthetic hydrogen produ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16.2;TQ1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合;张全国;尤希凤;刘振波;;环流型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产氢运行条件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建昌;刘士清;张无敌;官会林;尹芳;孙可伟;;发酵产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可再生能源;2006年04期

3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4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5 靳孝庆;徐昊;沈磊;何冰芳;;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厌氧发酵产氢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6 谢斌飞;程军;周俊虎;宋文路;刘建忠;岑可法;;马铃薯发酵产氢的菌株培养基改良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韩静;肖伟;王娜;王红;肇莹;杨涛;;高温产氢菌的一种简单筛选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1期

8 张茂林;李领川;沈晓武;樊耀亭;侯红卫;任保增;;玉米芯糖化水解及发酵法生物产氢[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9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10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黄晓婷;吴畏;;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赫倚风;郭婕;周彩虹;张志萍;王毅;张全国;;光合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实验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李永峰;李鹏;李建政;;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作用[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全国;雷廷宙;尤希凤;杨群发;原玉丰;张军合;;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永峰;陈晟;史乃鉴;王远强;;产氢微生物培养特性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媛媛;张衍林;晏水平;周洪亮;李武;;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的工艺参数验证[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王相晶;任南琪;李建政;张颖;陈兆波;郭婉茜;李永锋;;影响发酵细菌B49产氢因子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韩博;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的发酵产氢基质与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安静;光源和光谱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工艺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邓文武;外加电场辅助质子传递供类球红细菌光合产氢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娜;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秀菊;脱氢酶与产氢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生华;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卢怡;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氢潜力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玉山;细菌产氢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10 马欢;脱氢酶在生物质发酵产氢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8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78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