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孔结构对热解酚醛树脂制备碳纳米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31 00:28

  本文选题:碳纳米管 切入点:孔结构 出处:《硅酸盐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以不同的酚醛树脂为原料经催化热解法制备碳纳米管时结果差异较大,为阐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酚醛树脂为碳源、硝酸铁为催化剂前驱体,通过催化酚醛树脂裂解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研究了酚醛树脂中孔结构对合成碳纳米管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酚醛树脂热解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纳米管仅生长在固化后酚醛树脂的大气孔(50~1 000μm)中,其直径约为40~100纳米,长度可达几百微米,其它位置基本无碳纳米管的生成;2)较大的气孔(50~1 000μm)可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提供相对充足的碳源和生长空间,继而有利于碳纳米管的生成;3)较小的气孔(30μm以下)由于难以满足该条件而基本无碳纳米管的生成。碳纳米管的产率与酚醛树脂固化后形成气孔的大小有关,采用固化后能形成较大孔径的酚醛树脂为碳源可以提高碳纳米管的产率。
[Abstract]:The results of preparing carbon nanotubes by catalytic pyrolysis of different phenolic resins were quite differen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the phenolic resin was used as carbon source and iron nitrate as catalyst precursor. Carbon nanotubes (CNTs) were prepared by catalytic pyrolysis of phenolic resin. The effect of mesoporous structure of phenolic resin on the synthesis of CNTs was studied.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pyrolytic products of phenolic resin were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grew only in the large porosity of phenolic resin 50000 渭 m after curing,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nanotubes was about 40 ~ 100 nm. The length of carbon nanotubes can be up to several hundred micr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in other locations is basically free of carbon nanotubes. The larger stomata 50000 渭 m) can provide relatively sufficient carbon sources and growth space for the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is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 30 渭 m). The yield of carbon nanotubes is related to the size of pores formed by phenolic resin curing. The yield of carbon nanotubes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phenolic resin with large pore size as carbon source after curing.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2188,51472184,5147218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CFA086) 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4CB660802)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对外科技合作项目(2013BHE002)
【分类号】:TQ127.1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平生,李大东,闵恩泽;二氧化钛载体强度和孔结构的关系[J];催化学报;1984年04期

2 Timothy J.Mays;卫凌秋;;利用低压气流的测量确定石墨的孔结构[J];新型碳材料;1986年01期

3 黄曜,李全芝,关明华,葛在贵;不同方法制备的脱铝Y沸石的孔结构[J];催化学报;1993年02期

4 杨俊佼;王丹;;扫描电镜法研究硅胶填料的孔结构[J];硅酸盐通报;2008年01期

5 李金旺;邹勇;程林;;多孔结构毛细抽吸性能及渗透率测量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6 宁方红,刘坐镇,诸蓓艳,刘勤凤,邬行彦,王彬芳;硼基亲和层析介质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I.基质的合成及孔结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孙德坤,鲍书林,陈晶,须沁华;高硅Y沸石的研制及性能 Ⅱ.沸石孔结构及吸附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8 陈胡星,马先伟,陈柏连;含粉煤灰或矿渣水泥石的孔结构[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9 解强,张香兰,李兰廷,金雷;活性炭孔结构调节:理论、方法与实践[J];新型炭材料;2005年02期

10 尤飞;姚远;胡庆夕;;仿生骨支架微观孔结构的构建与评价[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祺;贺传兰;张长生;徐澜;;混合孔结构硅海绵材料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鲍俊玲;李悦;谢冰;周孝军;王敏;;水泥混凝土孔结构研究进展[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3 卢天健;;从材料的孔结构设计谈如何开展原创性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常钧;房延凤;李勇;;碳酸化对钢渣制品孔结构和碳酸化深度的影响[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薛用芳;;超薄切片法研究多相催化剂孔结构[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6 戴劲草;吴航宇;萧子敬;黄继泰;;几种多孔粘土复合材料的孔结构和吸附行为[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玉新;;颗粒材料孔结构形态的测量和表征[A];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冯庆革;卢凌寰;;混凝土孔结构对强度影响的灰色系统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奇龙;赵毅;张云黔;朱必学;;具有多孔结构的Ag(Ⅰ)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刘玉新;程晓霞;;加温老化对粉体孔结构的影响[A];2003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奎;多层多孔结构金属陶瓷材料[N];广东建设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枝;水蒸气活化木材液化物碳纤维的孔结构与性能[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超;活化棕榈碳纤维孔结构及其生成反应路径与性能[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仲启凤;多孔结构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刘静静;燃尽物法制备氧化铝隔热耐火材料孔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5 苏向辉;多层多孔结构内热湿耦合迁移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6 王晓花;生物多孔钛力学行为及孔结构表征[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7 赵骞;多孔智能水凝胶的合成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9年

8 于文彬;孔结构改型及硅烷化改性对硅藻蛋白石的苯吸附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璞;复合孔结构粘土异构材料吸附室内空气中乙醛、甲苯的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2 何龙;基于SLS的多孔结构体二次烧结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温英林;褐煤孔结构调变及其对提质煤水分复吸行为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叶莎;聚乙烯亚胺/炭凝胶CO_2吸附材料的孔结构和吸脱附性能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5 宋荣伟;悬垂结构和多孔结构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6 孟庆超;混凝土耐久性与孔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段平;海水环境下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尹红宇;混凝土孔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9 刘海东;具有微/纳多孔结构Ni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刘鑫鑫;具有贯通孔结构的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8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88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