鞣酸修复氯化降解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聚酰胺反渗透膜 切入点:鞣酸 出处:《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由于其高通量、高脱盐率、高机械强度和化学强度等优异性能,已成为反渗透膜的主流产品,并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然而,膜污染和膜氯化问题是导致聚酰胺反渗透膜分离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减短的两个主要原因。因而,对性能劣化的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膜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课题以鞣酸(TA)为功能修复材料,采用物理涂覆、物理涂覆+氯化铁(FeCl3)螯合交联和物理涂覆+戊二醛(GA)化学交联三种修复工艺,对经氯化降解处理的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性能修复处理,通过对比不同修复工艺对修复膜表面微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最佳修复工艺。系统研究了鞣酸浓度、涂覆时间、pH、Fe3+浓度、戊二醛浓度、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温度等工艺参数对修复膜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接触角、Zeta电位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修复膜表面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表面亲水性、荷电性和粗糙度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错流渗透实验考察了修复膜的分离性能、抗污染性能和性能稳定性。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膜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利用物理涂覆、物理涂覆+螯合交联和物理涂覆+化学交联均可将鞣酸分子沉积到降解膜表面。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仅物理涂覆鞣酸后的膜在ATR-FTIR图谱中的1715 cm~(-1)处出现了鞣酸特征峰;螯合交联后的膜在Raman图谱中的562~630 cm~(-1)处出现了Fe3+与鞣酸中酚羟基的O形成Fe-O配位键的伸缩振动峰;化学交联后的膜在ATR-FTIR图谱中的1051 cm~(-1)处出现了GA与鞣酸的酚羟基共价交联形成的醚键峰(C-O-C)。XPS分析表明鞣酸修复后膜表面C和O含量明显增加,531.3eV处O 1s(Fe-O)和711.6 eV处Fe 2p的吸收峰表明膜表面形成一层螯合交联涂覆层,在286.1 eV处的C 1s峰表明GA和TA发生交联生成C-O-C。SEM和AFM表征表明鞣酸修复对膜表面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鞣酸分子中的酚羟基使膜表面负电性增强,亲水性提高。(2)物理涂覆、物理涂覆+螯合交联和物理涂覆+化学交联工艺均可有效恢复降解膜的反渗透性能,修复膜的脱盐率接近或高于原始膜(未氯化降解处理),而通量则高于原始膜。物理涂覆修复的较优工艺参数为鞣酸浓度3000 ppm、涂覆时间30 min、pH=4.2;物理涂覆+螯合交联修复的较优工艺参数为鞣酸浓度3000 ppm、涂覆时间40 min、pH=4.2、Fe3+浓度为480 ppm;物理涂覆+化学交联修复的较优工艺参数为鞣酸浓度1000ppm,戊二醛浓度2.0 w/v%,热处理时间90 s,热处理温度50℃。在较优工艺下,经物理涂覆+化学交联工艺修复的膜脱盐率最高,而经物理涂覆工艺修复的膜通量最大。修复膜长时间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物理涂覆+螯合交联和物理涂覆+化学交联修复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3)抗污染实验表明:修复膜的亲水性和荷负电性使其对牛血清蛋白(BSA)和海藻酸钠(SA)的抗污染性能优于原始膜(未氯化降解处理),而对荷正电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的抗污染性能却不如原始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晓飞;孟建强;张宇峰;李冉;;次氯酸钠溶液对反渗透复合膜的改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3期
3 郭春禹,田长平,金磊;对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高压测试系统的修正[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4 周勇;俞三传;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Ⅰ)结构与性能[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5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J];水处理技术;2007年11期
6 吴礼光;周勇;张林;陈欢林;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7 邬迪华;朱碧文;俞三传;;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特性及表面改性[J];水处理技术;2009年05期
8 黄燕;王铎;;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9 高从X&;杨尚保;;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0 张迈生;用水合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反渗透复合膜从水溶液中分离稀土[J];稀土;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丽环;安树林;;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俞三传;郑根江;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燕;王铎;高从X&;;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康国栋;曹义鸣;袁权;;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从举;;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6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勇;俞三传;金可勇;刘立芬;高从X&;;聚酰胺-氨基甲酸酯型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武春瑞;张守海;颜春;蹇锡高;;新型耐高温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9 王铎;娄红瑞;王倩;高从X&;;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雪松;俞三传;;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及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研制成功[N];吉林日报;2012年
2 于洋 张兆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再依赖进口[N];科技日报;2012年
3 马扬;海水淡化及纯水制备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于柏林;我国拥有耐氯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马扬;我国净水技术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首届中国膜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立芬;关键功能单体合成及基于界面聚合原位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周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功能单体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国荣;基于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昌盛;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史亚兰;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潘赢;抗污染抗菌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陈晓林;新型耐污染反渗透复合膜的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5 俞萍萍;鞣酸修复氯化降解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6 娄红瑞;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徐德志;新型耐氧化含氟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林赛赛;4-氨基吡啶衍生物催化超支化聚合物制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D];浙江大学;2012年
9 茅佩卿;新型聚酰亚胺—酯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功能单体制备及成膜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10 董冰岩;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氯化降解及其修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9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9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