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改性及界面优化
本文选题:锂离子电池 切入点:LiNi_(0.5)Mn_(1.5)O_4材料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高电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具有4.7 V的电压平台,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也对电池内电解液、集流体等组分在高电压下工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严峻考验。同时,在充电过程中,镍锰酸锂材料表面形成的高浓度、强氧化性的Mn4+和Ni4+,会加剧电极表面的界面副反应,影响着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镍锰酸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推进其商业化应用,本论文在对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形貌控制的同时,对电池内电极/电解液、活性物质/集流体之间的界面展开优化。以氢氧化物作为前躯体合成不同掺杂元素的镍锰酸锂材料。氟掺杂使得材料的有序化程度升高,颗粒粒度增大,并形成多面体形貌。而铝掺杂使得材料的有序化程度降低,颗粒粒度减小,形成正八面体形貌。铝掺杂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40C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09.8 mAh· g-1,为0.5C容量的82%。铝氟共掺杂降低了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使得高温循环后的电极界面膜厚度以及LiF等无机物含量减少,从而改善其界面特性,表现出优异的高温循环性能。采用同步辐射原位XRD技术发现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都表现为Li1.0Ni0.5Mn1.5O4(Li1),Li0.5Ni0.5Mn1.5O4(Li0.5)以及 Li0Ni0.5Mn1.5O4(Li0)三种立方结构相之间的两相转变过程。氟掺杂降低了材料的相转变速率,表现出较低的常温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常温循环老化后材料在放电过程中出现Li1、Li0.5和Li0三相共存。而铝掺杂材料具有高的Li0.5Ni0.5Mn1.5O4(Li0.5)相生成速率,表现出高的倍率性能和常温循环性能。以氢氧化物或碳酸盐为前躯体分别合成具有八面体形貌和多孔球形形貌的镍锰酸锂材料。多孔球形形貌的材料由于具有纳米级的一次颗粒,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倍率性能明显提高。其中,铝氟共掺杂的多孔球形镍锰酸锂材料在40C下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119.1 mAh.g-1。相比于多孔球形形貌,八面体形貌的材料具有更高的阳离子有序化程度和更低的比表面积,使得高温循环后的电极界面膜厚度以及LiF等无机物含量减少,从而表现出优异的高温循环性能。采用同步辐射原位XRD技术发现两种形貌的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都表现为Li1.0Ni0.5Mn1.5O4(Li1),Li0.5Ni0.5Mn1.5O4(Li0.5)以及 Li0Ni0.5Mn1.5O4(Li0)三种立方结构相之间的两相转变过程。相比于八面体形貌的材料,多孔球形形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相转变速率,表现出更优的常温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镍锰酸锂材料体系,高温循环后铝箔集流体发生明显腐蚀。而涂覆石墨烯和涂炭铝箔有利于缓解铝集流体表面的腐蚀氧化反应。采用涂炭铝箔的镍锰酸锂电极表现出高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在40C倍率下,采用涂炭铝箔的镍锰酸锂电极具有76.5 mAh·g-1的容量,且放电平台达到4.1 V。由于涂炭铝箔增加了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阻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解液的大量分解,从而改善了镍锰酸锂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在常规电解液体系中分别添加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F-EPE)、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化合物作为耐高压电解液中的共溶剂。混合了 FEC和F-EPE溶剂的电解液具有高的耐氧化性。电解液中添加含氟溶剂后,镍锰酸锂材料的放电比容量降低,但常温循环性能和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改善。采用混合了 FEC和F-EPE溶剂的电解液在高温下循环200次后,电池容量保留率为95.0%,库伦效率达到99.1%。结果表明,添加了 F-EPE和FEC的电解液有利于降低电极/电解液副反应,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对提高充放电循环过程的库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s and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 1.0Ni0.5Mn1 . 5O4 ( Li1 ) , Li0 . 5Ni0 . 5Mn1 . 5O4 ( Li0.5 ) and Li0 Ni0.5Mn1 . 5O4 ( Li0 ) can improve th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ding F - EPE and FEC can reduce the side reaction of electrode / electrolyte and form stable interface film ,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charge and discharge cycle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3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同庆;;日本锰酸锂产业化动向[J];中国锰业;2010年03期
2 赵铭姝,翟玉春,田彦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合成的动力学[J];物理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3 马海锐,严芝兰;锰酸锂在锂电池中的制备及应用[J];河南化工;2004年09期
4 郭永兴;殷振国;陶芝勇;李新海;;环己苯对锰酸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11期
5 高农;张若楠;张旭;顾大明;;钴镍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2期
6 阚素荣;卢世刚;李文成;王昌胤;伍乐;黄松涛;;尖晶石锰酸锂粒度和离子改性对其循环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8年03期
7 康彩荣;沈丽娜;丁毅;莫祥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制备与改性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9年02期
8 林茹;刘超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改性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9年10期
9 李普良;詹海青;程东;曾文明;李林辉;;原材料预处理对锰酸锂性能的改性研究[J];中国锰业;2010年01期
10 王洪;邓璋琼;何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改性[J];无机盐工业;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奎辰;肖伶俐;徐中领;胡素娟;高青雨;施南峰;吴清国;;双掺杂金属离子改性尖晶石锰酸锂性能的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志兴;李新海;郭华军;彭文杰;张云河;胡启阳;刘久清;;钴掺杂锰酸锂的合成与性能[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白振峰;向勇;赵玉;刘浩文;唐定国;;层状锰酸锂的制备及相变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周邵云;刘建生;蒋灵;李钊;张利萍;;1-丙烯-1,3-磺酸内酯对锰酸锂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曹景超;;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性质及改性研究现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常照荣;赵海丽;汤宏伟;刘瑶;黄静;;尖晶石锰酸锂电池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韩要丛;唐跃波;李普良;李华成;陈平;闫冠杰;;以四氧化三锰制备尖晶石型锰酸锂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邓远富;覃旭松;陈申;赖炯平;陈国华;;长寿命、功率型锰酸锂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中试工艺开发[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9 崔涛;华宁;韩英;康雪雅;;乳液法制备球形锰酸锂及其影响因素[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谢兴华;周慧生;颜事龙;王惠娥;王卫国;吴红波;郭进;刘伟;;纳米锰酸锂晶体粒度的温度响应[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贤如;锰酸锂开辟能源新天地[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碧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合成通过鉴定[N];科技日报;2005年
3 记者 熊燕 施铭;汇龙锰酸锂领先全球批量生产[N];云南日报;2003年
4 记者 钟秀玲 通讯员 高鹏;有色集团锰酸锂项目竣工投产[N];新疆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吕贤如;我国锰酸锂电池开发取得突破[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大学教授 其鲁;锰酸锂动力民池:勇挑电动车产业发展大梁[N];科技日报;2005年
7 潘小祥 唐拔明;金泰公司镍钴锰酸锂技术通过省级鉴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8 袁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N];科技日报;2005年
9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覃世默;崇左:创新学习激发创新活力[N];广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英;高电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改性及界面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李卫;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3 张娜;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蒋庆来;浆料喷雾干燥法制备球形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詹纯;锰酸锂—石墨电池容量衰减过程及其调控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江剑兵;高温长寿命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冯季军;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离子掺杂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邹启凡;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锰酸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卢星河;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彭忠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中试生产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伏勇胜;纳米锰酸锂及锰酸锂/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邸安,
本文编号:1703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70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