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再生混凝土堆积密实度及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11:28

  本文选题:再生混凝土 + 堆积密实度 ; 参考:《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堆积密实度”(Packing density)是指固体颗粒在堆积状态下,固体部分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关于普通混凝土的研究表明:提高堆积密实度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原因在于:在水泥浆、砂浆中,起到润滑作用的水都是“剩余水”(Excess water)(即扣除了填充在胶凝材料间空隙的水后,所余下的水),因此,对于给定同样量的水,堆积密实度高的水泥浆、砂浆能够有更好的流动性。或者说,对于要求同样的流动性,堆积密实度高的水泥浆、砂浆需要的水更少,因此水胶比降低,从而水泥砂浆的强度和耐久性将得到提高;同理,在混凝土中,起到润滑作用的浆体都是“剩余浆体”(Excess paste)(即扣除了填充在骨料间空隙的浆体后,所余下的浆体),因此,如果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提高,那么用于填充骨料间空隙的浆体可以更少,这样混凝土的内部稳定性将得到提高。或者说对于给定相同的浆体量,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可以得到更多的“剩余浆体”来包裹和润滑骨料,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本硕士论文对双混再生粗骨料、粗细混合骨料、新拌再生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不同堆积密实度的再生混凝土标准圆柱体试件进行轴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干测法”测试不同双混再生粗骨料的堆积密实度,探讨骨料粒径及含量对再生粗骨料堆积密实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双混再生粗骨料,通过递增改变其中一种粗骨料的含量,双混再生粗骨料的堆积密实度趋于先上升后下降;在有大粒径骨料参与的情况下,当两种骨料粒径差别越大,双混再生粗骨料的最大堆积密实度越大;对于同种双混再生粗骨料组合,当大、小粒径再生粗骨料的体积比为3:2时,该双混再生粗骨料的堆积密实度有最大值;(2)采用“湿测法”测试粗细混合骨料的堆积密实度,探讨砂率及水固比对粗细混合骨料堆积密实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率的增加,最优水固比也相应增大。“湿测法”下粗细混合骨料的堆积密实度明显高于“干测法”下的堆积密实度。在水的润滑作用下,砂的填充作用能更好地发挥,上述现象在低砂率(30%~40%)时更为明显。对于同样的再生粗骨料组合,低砂率(30%,40%)下的粗细混合骨料的堆积密实度比高砂率(50%,60%,70%)下对应的堆积密实度更高。此外,再生粗骨料中的大、小粒径骨料体积比在3:2时,对于粗细混合骨料堆积密实度的提升更有利。(3)采用“湿测法”测试再生混凝土堆积密实度,探讨水泥含量对再生混凝土堆积密实度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水泥含量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种粗细骨料组合,水泥含量为20%的再生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最大。此外,对于同种水泥含量,以20%为例,在低砂率下(30%-40%),再生粗骨料中的大、小粒径骨料体积比为3:2,对再生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提高更有利。(4)对不同配合比的再生混凝土标准圆柱体试件进行单轴受压试验,研究堆积密实度对再生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包括受压破坏模态、应力-应变曲线、侧向-纵向应变曲线、应力-体积应变曲线、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韧度(延性)及比韧度。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堆积密实度的提高对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韧度的提升具有明显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建庄;林壮斌;朱军;;再生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年04期

2 陈宗平;徐金俊;郑华海;苏益声;薛建阳;李军涛;;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J];建筑材料学报;2013年01期

3 李旭平;;再生混凝土的长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0期

4 肖建庄;雷斌;袁飚;;不同来源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布特征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5期

5 钟汉华;罗岚;刘能胜;向亚卿;;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高丹盈;楼志辉;王占桥;;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7 杜婷;李惠强;郭太平;周志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李惠强,杜婷,吴贤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1749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749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