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孔结构及碳化性能分形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再生混凝土 + 废弃纤维 ; 参考:《硅酸盐通报》2017年05期
【摘要】:以水灰比、再生骨料取代率、废弃纤维长度和体积掺量为设计变量,利用压汞试验及快速碳化试验,探讨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孔结构、碳化性能的分形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孔结构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废弃纤维的加入可阻止结构中有害孔的形成,改善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最优体积掺量为0.12%,碳化边界轮廓线的分形维数越小,对应的碳化深度越大;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与孔隙体积分形维数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孔体积分形维数减小碳化深度增大,根据孔隙体积分形维数来评价不同设计变量的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是可行的。
[Abstract]:The pore structure of recycled fiber recycled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mercury injection test and rapid carbonization test with the water-cement ratio, the ratio of recycled aggregate replacement, the length and volume content of waste fiber as design variables.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ion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waste fiber has obviou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The addition of waste fiber can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harmful holes in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ore structure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waste fiber. The addition of fiber can improve the carbonation performance of recycled concrete. The optimum volume content is 0.12. The small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carbonation boundary contour is, the greater the carbonation depth is.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rbonation depth and pore volume fractal dimens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and the carbonation depth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ore volume fractal dimension. It is feasible to evaluate the carbonation depth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design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 volume.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8374)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2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3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5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6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7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8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9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10 张璐;;再生混凝土的配制工艺及技术[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3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t@;钢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王丽;基于真实骨料模型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数值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宝鼎晶;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饶一鸣;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无砂浆砌体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杨琳;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刘子赫;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郭瑞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9 俞文军;掺早强剂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冉;再生混凝土性能的BP神经网络预测[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2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80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