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弹性变形的超声磨削氧化锆陶瓷的粗糙度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30 08:33

  本文选题:磨粒突出高度 + 弹性变形 ; 参考:《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7年11期


【摘要】:针对磨粒突出高度随机分布的特点,结合砂轮型号,建立了磨粒突出高度的正态分布图。通过切削厚度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普通磨削和超声磨削的理论切削厚度公式,采用基于弹性变形的接触弧长,结合氧化锆陶瓷的材料特性,计算出基于弹性变形的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根据磨粒突出高度分布和表面粗糙度的算术平均偏差定义,建立了普通磨削和超声磨削的粗糙度模型。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均表明:使用超声磨削改善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而该模型可以根据给定材料的性能有效测出其表面粗糙度。由于设计的磨粒形状单一,理论值比实际值小约2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distribution of abrasive particle outburst height,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brasive particle outburst height is establish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rinding wheel model. Through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cutting thickness, the theoretical cutting thickness formulas of common grinding and ultrasonic grinding are established. The contact arc length based on elastic deformation and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zirconia ceramics are used. The maximum undeformed cutting thickness based on elastic deformation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rithmetic mean deviation definitions of the height distribution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abrasive particles, the roughness models of general grinding and ultrasonic grinding are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workpiece is improved by ultrasonic grinding.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surface rough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given material.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about 20% smaller than the actual value due to the single shape of the designed abrasive particle.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531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3120120005)
【分类号】:TQ1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绍裘;高新技术中应用的氧化锆陶瓷材料[J];景德镇陶瓷;1993年04期

2 刘珍华;测氧用氧化锆陶瓷及其制造方法[J];江苏陶瓷;1988年02期

3 王家强;;氧化铝-氧化锆陶瓷纤维[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09期

4 ;国外新产品[J];今日科技;1988年09期

5 陈昶,陈佩芳;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8期

6 王旭东;氧化锆陶瓷及其制造方法[J];江苏陶瓷;1993年02期

7 陈达谦;氧化锆陶瓷应用与展望[J];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02期

8 王零森;二氧化锆陶瓷(一)[J];陶瓷工程;1997年01期

9 郑月秋;用微波法提高含氧化锆陶瓷复合材料的致密性[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01期

10 陈晓军;陶立;杨波;胡会南;韩冰;柳秉毅;;氧化锆陶瓷粉末性能与烧结组织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森凤;陈楷;陈少贞;姚俊杰;张伟南;;着色氧化锆陶瓷[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高戈;司文捷;苗赫濯;;改善光纤连接器用氧化锆陶瓷低温劣化性能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原效坤;许并社;;纳米晶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欧军飞;周金芳;杨生荣;;仿生矿化法制备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基片上氧化锆陶瓷[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瑞敬;氧化锆陶瓷室温压入力学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传创;氧化锆陶瓷浆料流变性及其烧结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翔;SPS烧结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其强韧化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鲍乐;医用氧化锆陶瓷的磨削仿真与试验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续晓霄;放电等离子烧结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丽菲;高韧性彩色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郇昌天;氧化锆陶瓷的连接及性能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星星;氧化锆陶瓷现象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9 陈士冰;多孔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

10 雷小力;掺杂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导电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3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823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d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