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刻蚀工艺对四面体非晶碳膜生长及其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0 23:22

  本文选题:四面体非晶碳膜 + 辉光刻蚀 ; 参考:《表面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对基体和四面体非晶碳膜(ta-C)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电弧等离子体刻蚀时间对ta-C薄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研制的45°单弯曲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镀膜设备,进行不同等离子体刻蚀以及ta-C薄膜的沉积。使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表征离子种类及其密度,使用椭偏仪表征薄膜厚度,原子力显微镜表征刻蚀后的基体粗糙度,拉曼光谱仪和XPS表征薄膜结构,TEM分析薄膜的膜基界面结构。结果辉光刻蚀工艺中,作用的等离子体离子以低密度的Ar离子为主;而电弧刻蚀时,作用的等离子体离子为高密度的Ar离子和少量的C离子,并且能够在基体表面形成约15 nm的界面层,并实现非晶碳膜(a-C)的预沉积。随电弧等离子体刻蚀时间增加,ta-C薄膜的sp3含量有所降低。结论相比于辉光刻蚀,电弧刻蚀利于制备较厚的ta-C薄膜。这主要是因为电弧刻蚀时,基体表面形成良好的界面混合层,并预沉积了非晶碳膜,形成a-C/ta-C的梯度结构,有助于增强膜基结合力。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sma etching processes on the substrate and tetrahedron amorphous carbon film,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rc plasma etching time on the structure of ta-C film. Methods the vacuum arc plating equipment with 45 掳single bending magnetic filter cathode w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ourselves. Different plasma etching and deposition of ta-C thin film were carried out. The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e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on type and density, the ellipsomete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thickness of the film and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oughness of the etched subst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films was characteriz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XPS. Results in the glow etching process, the low density ar ion was the main plasma ion, while the high density ar i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C ion were used in the arc etching. An interface layer of about 15 nm can be formed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and the amorphous carbon film a-C) can be predeposi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rc plasma etching time, the sp3 content of Ta-C thin films decreases.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glow etching, arc etch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ick ta-C film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interfacial mixed layer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during arc etching and the pre-deposition of amorphous carbon film to form the gradient structure of a-C/ta-C, which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adhesion of the film substrat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1187) 江西省科技项目(20161ACE50023) 浙江省公益项目(2016C31121)~~
【分类号】:TQ127.11;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灏景;郭午云;;等离子体刻蚀对纤维结构的影响[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2 于伟东,严灏景;纤维的等离子体刻蚀伪迹探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6期

3 于伟东,张矫崎;羊毛的等离子体刻蚀改性探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04期

4 尹盛;曹伯承;赵亮;王敬义;;等离子体刻蚀提纯冶金硅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3期

5 匡同春,代明江,周克崧,刘正义,王德政;等离子体刻蚀处理对金刚石膜粘附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1998年05期

6 殷保璞,王慧娟,赵世敏,江训瑞;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在织物前处理工艺上的应用[J];纺织学报;1992年03期

7 孙方宏,张志明,沈荷生,陈明;微波等离子体刻蚀处理对金刚石薄膜涂层刀具附着力和切削性能的影响(英文)[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1年03期

8 令;令人注目的含氟试剂[J];化学世界;1983年12期

9 代明江,王德政,周克崧,匡同春;等离子体刻蚀处理对 金刚石膜结合性能影响的研究[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9年01期

10 刘慧杰,黄光周;发射光谱法在等离子体刻蚀废气微量F元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弘;戴忠玲;王友年;;基于水平集方法的刻蚀剖面演化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2 刘君娥;郭忠达;刘卫国;刘欢;;Si-V型槽的制备[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赵占强;戴忠玲;王友年;;射频等离子体刻蚀SiO_2的数值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王巍;吴志刚;兰中文;姬洪;;等离子体刻蚀过程中的FTIR监控技术[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温德奇;张权治;王友年;;脉冲调制容性耦合等离子体PIC/MCC模拟[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6 张柏顺;全祖赐;章天金;赵兴中;郭涛;潘瑞琨;马志军;江娟;;CF_4/Ar/O_2等离子体刻蚀Ba_(0.65)Sr_(0.35)TiO_3薄膜[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斌;羊毛织物新技术重生[N];中国纺织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眭佳星;C_4F_8/Ar等离子体刻蚀SiO_2的多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于骁;等离子体刻蚀的动力学模型及三维模拟[D];东南大学;2015年

3 刘佳;等离子体刻蚀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平;等离子体刻蚀轮廓的数值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王家鑫;冷等离子体刻蚀硅的纯化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严培;基于水平集方法的等离子体刻蚀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赵占强;射频等离子体刻蚀二氧化硅物理机理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陈江波;PLC控制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系统及刻蚀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赵智昊;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及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明强;基于CFD的等离子体刻蚀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1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871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