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比及养护制度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活性粉末混凝土 + 配合比设计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最紧密堆积原则的配合比设计及大量试配,得到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理论配合比,以胶凝材料、粗骨料、钢纤维、养护制度、龄期为主要变化参数,设计28组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抗压试件,测得其立方体抗压强度及二次抗压强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试件的抗压强度均达到130 MPa以上,且二次抗压强度均可达到110 MPa;RPC的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增大;RPC在热水养护条件下的强度较高,龄期的影响较小,RPC在常温养护下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ctly stacking principle, the theoretical mix ratio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 is obtained. The main variable parameters are cementitious material, coarse aggregate, steel fiber, curing system and age. The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secondary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28 groups of cube specimens with side length of 100mm were desig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each specimen is more than 130 MPa,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econdary compressive strength can reach 110MPA / L RPC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binder ratio,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el fiber content, and the strength of RPC under hot water curing condition is higher. The strength of RP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478,5140845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7JM5089)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彦忠;王菊;;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6年03期
3 汪忠;;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4 孙志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原理与特性[J];商品混凝土;2012年09期
5 王福星;胡益铸;李法雄;李万恒;;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新进展[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9期
6 蔡路;陈太林;陈磊;来源;;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及应用[J];河南建材;2006年05期
7 何峰;黄政宇;;活性粉末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参数的选择[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3期
8 鄢飞;;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进展[J];福建建筑;2008年08期
9 倪晓博;侯舒兰;;浅谈活性粉末混凝土[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10 蒋宗全;杨忠;郭晓安;刘士城;王文云;;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及生产工艺[J];铁道建筑;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技术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RPC200活性粉末混凝土集料及配比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付强;孙天烁;金凌志;吕冰峰;;不同RPC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月;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贾方方;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刘红彬;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与爆裂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渗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冬冬;活性粉末混凝土管道在输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应铮;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直接轴拉性能试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朱如如;混杂纤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丹;不同养护制度下活性粉末混凝土早期收缩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6 闫建平;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子玮;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渗透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秦鑫;各种应力状态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上官玉明;免蒸养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畅;活性粉末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破坏机理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4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87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