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图像分析的炭阳极孔隙结构分布特征与电阻率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8 16:13

  本文选题:炭阳极 + 电阻率 ; 参考:《轻金属》2017年04期


【摘要】: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和分形模型,计算分析炭阳极孔隙-孔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并借助灰色理论分析不同孔径区间与炭阳极电阻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炭阳极中孔隙分布的均匀程度可以用分形维数数值大小来定量表征,分形维数越大孔隙分布越不均匀。当孔隙随机分布时,实验测定炭阳极电阻率数值并非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单调增大,当孔隙分布不均匀时电阻率还与孔隙分布有较大关系。不同孔径区间与电阻率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100-200um孔径区间孔隙与炭阳极电阻率关联性最大。
[Abstract]:Using image analysis method and fractal model,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ode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ore sizes and resistivity of carbon anode is analyzed by grey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iformity of pore distribution in carbon anode can be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d by f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larg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the more uneven the pore distribution is. When the porosity is randomly distributed, the measured value of carbon anode resistivity does not increase monoton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When the pore distribution is not uniform, the resistivity is also related to the pore distribution.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pore sizes and resistivity shows that the porosity in the range of 100-200um pore size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istivity of carbon anod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34005,51674025)
【分类号】:TF821;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易如;李庆义;贾鲁宁;李兆阳;;炭阳极电解消耗与炭阳极性能相关性分析[J];炭素;2008年03期

2 张志超;杨建平;李得福;;铝用炭阳极企业的环境保护[J];炭素技术;2009年01期

3 张明谦;;预焙炭阳极生产工艺改进[J];炭素技术;2010年05期

4 刘卫;张念炳;郑环;;稀土元素铈对铝用炭阳极反应性的影响[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3年11期

5 陈喜平,刘凤琴;生产优质预焙炭阳极的探讨[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1年04期

6 蒙建德;影响炭阳极质量的工艺技术因素分析及对策[J];轻金属;2002年03期

7 王世杰,陆继东,包崇爱,昌鹏;原料与炭阳极生产工艺适应性研究的探讨[J];炭素技术;2002年02期

8 李德坤;炭阳极生坯冷却的数学模型建立[J];炭素技术;2003年01期

9 洪建中;;铝用炭阳极制品质量关系分析[J];炭素技术;2006年06期

10 朱世发;罗英涛;许建华;陈开斌;郭瑞敏;杨宏杰;;铝用炭阳极焙烧工艺优化与实践[J];轻金属;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长虹;唐林;;炭阳极生产用粒度稳定的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全国铝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薛锋选;;高硫焦在铝用炭阳极生产中的应用[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超;鞠永伟;刘宝才;;浅谈降低铝用炭阳极CO_2反应性的措施[A];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平甫;我国铝用炭阳极生产现状和未来展望[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风琴;铝用炭阳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2 冯鲁兴;铝电解炭阳极消耗及超声波作用的影响[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3 任耀剑;无烟煤制作铝电解炭阳极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雪娇;基于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炭阳极质量优化方法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2 李晓琳;炭阳极质量参数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3 庞伟;添加剂对炭阳极性能的试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蒋许欢;低成本原料制备电解铝用炭阳极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长青;熔盐体系对炭阳极电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权改革;无烟煤基炭阳极氧化特性及其原料特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贺磊;铝用炭阳极新工艺在生产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邓松云;球磨粉对铝用炭阳极性能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俊伟;热模压制取铝电解炭阳极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赵永金;提高铝用炭阳极质量的工艺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06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906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