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纳米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14:52

  本文选题:冲击实验 + 纳米SiO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9期


【摘要】:对再生混凝土以及经过1%~2%的纳米SiO_2或纳米CaCO_3改性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霍普金森压杆(SHPB)的冲击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不同纳米颗粒及其不同掺量对再生混凝土高应变率作用下动态强度,动态增长因子(DIF),峰值应变,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动态冲击荷载下纳米改性再生混凝土普遍具有比未添加纳米颗粒的再生混凝土更高的冲击强度,然而当纳米颗粒含量从1%增加到2%时,纳米SiO_2及纳米CaCO_3改性的再生混凝土受冲击强度均有所降低.相同掺量时,纳米SiO_2对受冲击强度的提高效果比纳米CaCO_3更为明显,掺入1%纳米SiO_2的再生混凝土具有最高的受冲击强度.纳米CaCO_3则表现为更有效地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冲击韧性和变形能力.纳米改性再生混凝土均呈现出比未添加纳米材料的再生混凝土低的应变率敏感性.
[Abstract]:The impact contrast test of recycled concrete and regenerated concrete modified by 1%~2% nano SiO_2 or nano CaCO_3 was carried out by Hopkinson compression bar (SHPB). The dynamic strength, dynamic growth factor (DIF), peak strain and impact toughness of different nano particles and their different dosage on the high strain rate of recycled concrete were tes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 modified recycled concrete under dynamic impact load generally has a higher impact strength than that of the recycled concrete without nanoparticles, but when the content of nano particles is increased from 1% to 2%, the impact strength of the recycled concrete modified by nano SiO_2 and nano CaCO_3 is reduced. At the same dosage, the effect of nano SiO_2 on the impact strength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nano CaCO_3, and the recycled concrete mixed with 1% nm SiO_2 has the highest impact strength. The nano CaCO_3 is mor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impact toughness and deformability of recycled concrete. The recycled concrete of rice material has low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Monash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2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531107040800)~~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2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3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4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6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7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8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9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10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成迁;二氧化钒纳米线的制备和导电特性与相变调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韩丽丽;新型CdS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Ni_2Co氧化的原位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马生华;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6 王治国;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单晶硅纳米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平浩梁;纳米氧化钙碳酸化反应性能对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的强化作用[D];浙江大学;2017年

8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靳超;Sc_2O_3稳定ZrO_2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f,

本文编号:1969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969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