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纳米炭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微观结构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超级电容器 + 炭材料 ; 参考:《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存储和转化装置,具有充放电效率高、循环寿命长和功率密度高等特点。然而,目前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特别是体积能量密度)仍然很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炭材料是目前商业应用最广泛的电极材料,它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等,但是由于其电荷主要以双电层方式存储,而且表观密度比较低,因此炭材料的比容量(尤其是体积比容量)仍很低,如何通过结构以及工艺控制提高炭材料的比容量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论文一方面以高体积能量密度的致密体石墨烯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石墨烯层间插入支撑材料和石墨烯表面造孔改善电解液离子在致密体石墨烯材料内部的扩散行为,同时通过氧掺杂引入赝电容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比容量;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碳材料的电化学容量,制备表面化学修饰、高度石墨化的空心球状炭材料并填充电化学活性物质,在提高电极材料比电容的同时抑制活性物质的流失,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使用寿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采用化学刻蚀法在石墨烯表面生成均匀的孔洞,在此基础上将多孔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进行三维空间组装制备致密的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材料(GNCN)。支撑在石墨烯层间的碳纳米管起到抑制片层团聚、增强薄膜力学和导电性能的作用;而石墨烯表面孔道结构设计将石墨烯层间的二维离子扩散模式有效地转化为三维扩散,显著缩短电解液离子在石墨烯层间的扩散距离,解决由于石墨烯致密化导致的电解液离子层间扩散阻力增大的难题。研究结果表明GNCN膜电极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快速的离子扩散通道以及致密的空间结构(密度为1.126g/cm3),在碱性6mol/LKOH电解液中,当扫描速度为5 mV/s时,GNCN膜质量比容量为294 F/g,其体积比容量为331 F/cm3。将GNCN膜材料在中性1 mol/LNa2S04电解液中组装对称超级电容器,其质量能量密度为23.1 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26 Wh/L。其次采用臭氧氧化以及热处理工艺相结合,在石墨烯表面生成大量含氧官能团的同时,使其断裂破碎产生石墨烯纳米碎片,从而形成致密的、氧掺杂层状自支撑石墨烯材料。利用层间支撑结构提高电解液离子的扩散速率,通过含氧官能团引入赝电容提高材料的整体电化学容量,详细考察臭氧氧化程度以及热处理温度对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氧掺杂含量和含氧官能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化处理可以在石墨烯表面生成大量含氧官能团,而适宜的温度控制可以选择性地在石墨烯边缘保留结构稳定的含氧官能团,其中200 ℃热处理得到的材料FPGF-200具有致密的结构,堆积密度较大,其体积比容量可达到400 F/cm3。以其为电极材料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在中性电解液中功率密度为180 W/kg时,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8 Wh/kg,通过计算其体积能量密度可达到27Wh/L。最后以纳米氧化硅为模板,在其表面原位涂敷中间相沥青作为碳源制备具有三维空间结构、高度石墨化的空心球状炭材料,采用化学氧化法使其表面产生大量的含氧官能团,然后在其内部填充具有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活性物质(铁氰化钾),制备高性能炭基复合电极材料HPFC-F。通过在炭材料内部构筑“储水池”填充更多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利用氧化官能团对活性物质的束缚作用以及“储水池”壁上窄小的微孔抑制活性物质的流失,同时缩短电解液离子的扩散距离。所填充的活性物质不但可以充当平衡离子掺杂以确保炭骨架的导电性,还可以产生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赝电容,来增强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在中性1mol/LNa2SO4电解液中,HPFC-F电极材料在正电位区间(-0.2~0.8V)显示出赝电容特性;而在负电压区间(-1~0V)表现出双电层电容的特性。由HPFC-F电极材料组装的自身非对称超级电容器获得了高达53 Wh/kg的能量密度和1.6 kW/kg的功率密度,并且在循环20000次以后电化学比容量鲜有改变。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of the carbon material , the porous graphene /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membrane material ( GNCN )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 rich por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conductivity can be improved . A high - performance carbon - based 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 HPFC - F is prepared by using nano - silicon oxide as template , and then filling more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 with nano - silicon oxide as carbon source . The active material can be used as carbon source to produce high - performance carbon - based 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 HPFC - F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TM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欢迎订阅《新型炭材料》[J];新型炭材料;2000年02期
2 ;《新型炭材料》征稿简则[J];新型炭材料;2000年02期
3 ;中国科学院和山西省共同组建“炭材料联合开放实验室”[J];新型炭材料;2000年03期
4 陆玉峻;第五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召开[J];炭素;2001年04期
5 ;第五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新型炭材料;2001年01期
6 ;《新型炭材料》征稿简则[J];新型炭材料;2001年01期
7 ;第八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新型炭材料;2007年01期
8 ;第九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新型炭材料;2009年01期
9 ;第九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新型炭材料;2009年02期
10 ;《新型炭材料》扩版为双月刊[J];新型炭材料;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燕;蔡江涛;刘国阳;张亚婷;邱介山;周安宁;;氮磷共掺杂介孔-微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2 肖勇;夏金童;李闯;商玲玲;吴旭升;谭海龙;;两种不同原料制备无粘结剂高强度炭材料的研究[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平;;发展中的炭材料技术[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4 王爱琴;张涛;;介孔炭材料的合成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冯勇祥;;德国机械用炭材料的发展概况[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邱介山;梁长海;;微纳米炭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在吸附和催化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孙明超;尹华强;罗德明;;煤基炭材料的应用现状与进展[A];第六届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论坛——‘十二五’煤化工产业升级与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成会明;徐仲榆;;前言[A];第19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石;郑经堂;赵玉翠;刘颖;;模板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炭材料[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10 成会明;徐仲榆;;前言[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沈朝晖 通讯员 吴俊;中科院煤化所与我市民企组建炭材料研发中心[N];宁波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朱璎;听“碳时代”的脚步声越来越近[N];光明日报;2011年
3 百川;山西煤化所两成果获省科技奖[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赵文;超级电容器:正在升起的新兴行业[N];科技日报;2004年
5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于凌宇;超级电容器产业化脚步加快 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电子报;2008年
6 许柏松;超级电容器专利预警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7 ;天津力神:打破超级电容器技术垄断[N];中国电子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宗宝泉 通讯员 应明阳;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诞生记[N];科技日报;2011年
9 山西 刘红强 编译;超级电容器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N];电子报;2013年
10 云南 徐军艺 编译;超级电容器的原理与功能[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丽丽;三维纳米炭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微观结构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刘海燕;聚苯胺基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王自强;多孔炭材料在能量储存以及CO_2吸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名明;基于氮掺杂碳基材料的典型选择性加氢反应催化剂设计[D];浙江大学;2017年
5 徐旋;氮掺杂炭材料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郭德才;多级孔道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th;两亲性炭材料的结构及其在电极材料领域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惠贺龙;炭材料-Ni催化剂上焦炉气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制合成气[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9 闫冰;氧化羰基合成碳酸酯炭材料负载铜基催化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吴小亮;基于纳米碳的三维电极材料构筑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红;利用模板法合成超电容炭材料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禹彤;树脂基氮掺杂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崔欢;高比表面积长柄扁桃基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西北大学;2014年
4 黄一君;豆渣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欧国利;脲醛基炭材料的制备及其从稀土中去除铁杂质的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肖达;棕榈酸/炭材料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李平;淀粉基炭材料及膜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曾瀛;高度石墨化多级孔结构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高倩;高导热炭材料的制备及传热机理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10 邓孝东;生物质炭材料对模拟核素锶的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8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98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