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高铁酸钾联合聚合硫酸铁对除磷试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1 17:02

  本文关键词: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化学辅助除磷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太原理工大学》 2012年

高铁酸钾联合聚合硫酸铁对除磷试验的研究

吴晓荣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且人口众多,同时,水资源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以及寻求高效的水污染处理方法显的尤为重要。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如何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聚合硫酸铁作为一种无机絮凝剂,已经大量的投入生产使用中,但是,单一的使用聚合硫酸铁除磷,使用的药剂量比较大而且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为此,开展了采用高铁酸钾和聚合硫酸铁联用去除污水中的磷的试验研究。高铁酸钾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它是一种集氧化、吸附、絮凝、助凝、杀菌、脱色、除臭等为一体的水处理剂,同时也不会二次污染和其它毒副作用。本文是利用高铁酸钾的强氧化功能,联合聚合硫酸铁去除污水中的磷,进而使得出水中的磷的含量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污染物排放的一级A标准。 本文采用静态试验,模拟城镇污水的排放分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1.5mg/L)和一级B标准(P≤1mg/L),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药剂的投加,使出水中磷的排放最终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P≤0.5mg/L)。为此,实验—共分为两部分: (1)在原水中磷的含量为1.5mg/L时,利用正交实验,确定高铁酸钾和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氧化pH、氧化时间、絮凝pH、絮凝时间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除磷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探讨其降解机理。 (2)在原水中磷的含量为1mg/L时,利用正交实验,确定高铁酸钾和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氧化pH、氧化时间、絮凝pH、絮凝时间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除磷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探讨其降解机理。 本实验的结论如下: (1)在原水中磷的含量为1.5mg/L时,其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高铁酸钾投加量为3mg/L,氧化段pH为4.0,氧化时间为10min,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15mg/L,絮凝段pH为8.0,絮凝时间为30min.此时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出水中磷的含量可以降到0.3mg/L左右,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2)在原水中磷的含量为1mg/L时,其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高铁酸钾投加量为2mg/L,氧化段pH为4.0,氧化时间为10min,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15mg/L,絮凝段pH为8.0,絮凝时间为30min.此时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出水中磷的含量可以降到0.4mg/L左右,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3)初步探讨了高铁酸钾联用聚合硫酸铁除磷的机理是利用了高铁酸钾的强氧化作用,它可以氧化水中阻挡絮凝体沉淀的有机物,同时,高铁酸钾和聚合硫酸铁产生的中间产物以及Fe(Ⅲ)可以吸附絮凝磷,在此条件下,磷酸盐的沉淀主要是以化学络合为主要作用,而不是以电性中和为主。高铁酸钾作为传统氧化剂的替代品,在处理城镇污水方面带来一定的环境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淑媛,杨睿,顾平,王景峰,李琛琛,何倚;生物除磷工艺技术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2 李雷;;城市生活污水情况调查及处理回用技术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马经安,李红清;浅谈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4 邱维,张智;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5 夏庆余,林智虹,郑曦,陈日耀,陈震;高铁酸盐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脱色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刘伟,马军;高铁酸钾预氧化处理受污染水库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7期

7 王国华;李晨光;孙晓;谭学军;伊学农;;高铁酸钾强化PAC去除景观水体中藻类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9期

8 曲久辉;高铁酸盐的多功能水处理效果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3期

9 栾兆坤,汤鸿霄;我国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J];工业水处理;2000年11期

10 邱兆富;周琪;杨殿海;江建权;;低碳氮比城市污水短程生物脱氮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燕;生物化学法协同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徐伟勇;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磷的形态分析及除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周峰;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化学辅助除磷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志高;陆志波;杨健;刘静;;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效果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4期

2 卫艳新;;利用工业废物制备复合无机絮凝剂处理废水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陈军;丙烯腈聚合废水的絮凝处理[J];安徽化工;2003年06期

4 楼菊青;;染料化工废水预处理实验研究[J];安徽化工;2006年06期

5 周学明;;噻黄隆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J];安徽化工;2007年05期

6 贾荣仙;聂容春;邵群;;光引发聚合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工艺及其产品絮凝效果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8年05期

7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11年01期

8 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李茂茂;;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10 孙离凤;;皖北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仁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许莹;吴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张太海;;企业绿色经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敏;李应森;郝玉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综合修复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8 刘润润;邓祥征;赵永宏;郑新奇;;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关系[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代杰瑞;杨恩秀;庞绪贵;王增辉;胡雪平;郑伟军;;山东省东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10 黄小兰;陈建耀;;微生物在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中的应用[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权;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甲基紫废水及尾气中NO_x的光谱分析及机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丽萍;电晕放电与光催化协同净化室内空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邢坤;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陆谢娟;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绍根;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谷化铮;我国滑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绍雨;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文静;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菲;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颖靖;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雄;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吕晶晶;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孙国平;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和回收猪场废水中氮磷[D];郑州大学;2010年

8 侯亚辉;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郭姣;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孙向鹏;改良UASB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启动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根东;;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研究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6期

2 刘羽,彭明生;磷灰石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1期

3 冯春华,周岳溪,将进元,王海燕,胡翔;氯化铁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中磷去除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4 王建翔;陈洪斌;何群彪;屈计宁;;生物膜法除磷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5 何志茹;霍玉龙;张文胜;;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新动向[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6 王琳娜;吴若静;;投加混凝剂活性污泥法优选混凝剂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7 赵恩海,朱文亭;我国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8 田淑媛,杨睿,顾平,王景峰,李琛琛,何倚;生物除磷工艺技术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9 杨麒,李小明,曾光明,谢珊,刘精今;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1期

10 张晟;贺锋;成水平;梁威;吴振斌;;八种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除磷效果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赛莉;厌氧—磁化复合系统处理城镇生活污水中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丰果;废水化学除磷的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2 许春红;Carrousel 2000型氧化沟工艺调试过程中微生物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邱继彩;生活污水化学除磷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冯群英;饮用水深度除磷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5 周恩红;废水化学—生物联合除磷工艺及其生物标志物管理[D];苏州大学;2008年

6 邓香平;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林金銮;SBR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除磷处理城市污水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耀宗;;高铁酸钾水处理剂[J];化学世界;1992年12期

2 王善,吴黎平;新型高效水处理剂──高铁酸钾[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卓立宏,党元林;高铁酸钾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南都学坛;1999年06期

4 陈颖,李金莲,王宝辉,张铁锴;高铁酸钾滤液氧化降解HPAM的研究[J];化工进展;2005年01期

5 杨世富,石玉光;高铁酸钾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应用[J];江苏冶金;2002年04期

6 吉青杰,吴耀国,张文存,王卫;高铁酸钾的电解法制备、表征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5年04期

7 任引哲,王建英,高毅兵,曲统社;电解法制备高铁酸钾[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高铁酸钾水处理[J];化工文摘;2000年02期

9 姜洪泉,王鹏,赵南霞,郝义;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清洁生产工艺[J];现代化工;2001年06期

10 王善飏,吴黎平;新型高效水处理剂──高铁酸钾[J];河南化工;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琳娜;李传常;唐爱东;何浩;;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降解苯二酚的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尚宏利;田志锋;;多功能材料K_2FeO_4电解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3 杜勤;赵保全;;浅议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水脱氮除磷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邱美连;王玲;薛建军;姚京君;石雷;;超声-电凝聚技术处理含磷废水[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5 崔虹旭;陈庆武;申莹莹;陈敏;;转炉钢渣除磷技术研究与现状[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振栋;;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张向怡;秦立娟;;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二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兰淑隆;;我国污水A/O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9 李金荣;郁宏;;高效低成本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出版者的话[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贵;[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谢锋;[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N];科技日报;2002年

4 海英;[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5 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N];中国环境报;2008年

6 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卢绍琨 林铭;[N];南方日报;2006年

7 筱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姜礼燔 许云萍;[N];中国渔业报;2009年

9 高蕾;[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杜平太 合肥市委常委、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N];中国水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琴;用于碱性高铁电池的高铁酸钾的合成及稳定性的改善[D];中南大学;2011年

2 宋华;Fe(Ⅵ)化学:绿色有机氧化合成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徐志花;高铁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淑芝;高效脱硫体系及柴油深度氧化脱硫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王永龙;高铁酸盐的合成、结构分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何伟春;高铁(VI)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与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楠;SBR系统在低温条件下的废水生物除磷性能及除磷途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楠;SBR系统在低温条件下的废水生物除磷性能及除磷途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基于水处理的壳聚糖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功能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郭夏丽;厌氧生物除磷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琼驰;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在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邓琳莉;高铁酸钾制备新方法及对藻类废水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3 胡仕斐;高铁酸钾对水中藻类致臭分泌物的控制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4 丁博;水体中壬基酚、双酚A、四环素和土霉素的检测及其高铁酸钾降解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罗志勇;高铁酸钾的合成及其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马君梅;高铁酸钾预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7 张建;高铁酸钾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张旭;新型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处理微污染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冀海壮;高铁酸钾预处理在污泥脱水及厌氧消化中的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蒋国民;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处理含砷废水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化学辅助除磷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09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