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本文关键词: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地学前缘》 2012年03期
投稿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摘要】:要认识地球的演化和全球变化,就必须有一致性的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基准或基线作为参照标尺。文中阐述了地球化学基准概念、建立方法和应用实例。地球化学基准是指系统记录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的含量和空间分布,作为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和预测未来地球化学变化的定量参照标尺。要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在中国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在全国系统采集有代表性岩石组合样品约10 000件,疏松沉积物样品约6 000件,精确分析涵盖元素周期表上除惰性气体以外几乎所有元素的含量,制作化学元素时空分布基准地球化学图,提供衡量中国大陆化学元素演化和未来变化的标尺。以不同时代岩石代表性样品建立原生岩石圈地球化学基准,作为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参照标尺,如云南禄丰龙产地楚雄—兰坪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面(K-T界面)的凝灰质灰岩和凝灰质泥岩中发现Ir的含量为0.25~0.8ng/g,是白垩系和古近系地层基准含量的10~20倍。以疏松沉积物样品建立次生土壤圈地球化学基准,用于作为预测未来变化的参照标尺,如CaO含量分布与气候和酸雨分布有关,CaO在南方酸雨作用下淋失贫化,在西北碱性条件下富集。在过去15年里,由于酸雨的持续作用,CaO平均含量下降了22.6%,CaO含量1%的分布面积扩大了23.0%。同时,这种原生和次生地球化学基准的建立,提供了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成矿物质背景,对矿产资源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关键词】:
【基金】:
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科学技术部的大力支持
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
【分类号】:P59
【正文快照】:
0引言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10余种元素中的90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其他为人工合成元素),并逐渐获得这些元素的全球丰度值(地壳克拉克值)。但人类迄今对这90种元素的全球分布知之甚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界逐渐达成共识,即要认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彤,袁怀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2 谢玉玲,徐九华,钱大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成杭新,刘占元,赵传冬;[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吕志成,段国正,郝立波,李殿超;[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张宝福,王连和,岳书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胡克;陈兵;Hiroyuki Kitagawa;介冬梅;赵奎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文颖;苏克;高桂梅;甘树才;刘招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林景仟,谭东娟,于学峰,许文良,李秉仁,,李瑛;[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9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王新利;马叶情;;[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瑞;[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东升;;[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少怀;;[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省利;[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牛生杰;[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韦延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隋延辉;[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张鑫;[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李学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郭保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万世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潘爱芳;[D];西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来明;[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韩永明;[D];长安大学;2003年
3 侯广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4 刘存革;[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胡彬;[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6 陈兵;[D];吉林大学;2005年
7 霍艳;[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徐争启;[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欧阳灿;[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J];中国地质;2002年01期
2 李廷栋;;[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3 刘光鼎;;[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4 赵文津,车敬凯,徐中信;[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5期
5 任纪舜;[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4年Z2期
6 许志琴;李海兵;杨经绥;;[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7 刘光鼎;;[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8 任纪舜;邓平;肖藜薇;牛宝贵;王军;;[J];地质学报;2006年10期
9 赵文津;[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10 毛景文,谢桂青,张作衡,李晓峰,王义天,张长青,李永峰;[J];岩石学报;200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学锦,刘大文,向运川,严光生;[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2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杨文采,金振民,王汝成,罗立强,黄力,董海良;[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3 石耀霖;[J];地震;2001年03期
4 林清,傅家谟,刘德汉,盛国英,卢家烂;[J];地球化学;1993年03期
5 魏文博,谭捍东,金胜,邓明,叶高峰,邓靖武,万战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Martyn Unsworth;John Booker;Alan G.Jones;;[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杨文采;刘光林;杨锴;程振炎;;[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8 杨文采;杨午阳;程振炎;;[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9 王海燕;高锐;马永生;朱铉;李秋生;匡朝阳;李朋武;卢占武;;[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10 杨文采;朱光明;杨振华;王宏琳;徐刚;周一平;姚虹;李桂华;;[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玲;邓晋福;李凯明;李永华;;[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2 迟效国;李才;金巍;刘森;杨日红;;[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3 武红岭;;[J];地质论评;2011年04期
4 ;[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5 琚艳丽;;[J];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1年05期
6 朱涛;;[J];地震学报;2011年05期
7 袁道先;;[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8 毛建仁;陶奎元;邢光福;赵宇;杨祝良;;[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9 王瑜;;[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10 吕庆田;史大年;汤井田;吴明安;常印佛;SinoProbe-03-CJ项目组;;[J];地球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孚;;[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2 赵根模;聂永安;;[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王永明;黄金水;;[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何丽娟;汪集旸;金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路凤香;张瑞生;钟增球;郑建平;余淳梅;;[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夏群科;杨晓志;郝艳涛;;[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肖龙;徐义刚;何斌;;[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邵建国;张小平;;[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C];1990年
10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郑圻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 徐绍史;[N];人民日报;2009年
2 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供稿;[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记者 滕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记者 滕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李斌;[N];中国矿业报;2001年
6 叶凯;[N];东方早报;2008年
7 张丽华;[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陈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赵凡 李桂芬;[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殿明;[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郑英龙;[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3 胡宝群;[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4 刘洋;[D];吉林大学;2006年
5 程彦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朱弟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7 李向民;[D];西北大学;2007年
8 刘明军;[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张维萍;[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张达;[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泉;[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晓莉;[D];长安大学;2003年
3 白勇;[D];西北大学;2006年
4 李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王哲;[D];新疆大学;2011年
6 徐宏斌;[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徐莺;[D];中南大学;2010年
8 张红强;[D];西北大学;2008年
9 张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闫亭廷;[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1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