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气熔比的氧化锆陶瓷薄板激光切割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5 07:10
【摘要】:采用一种基于气熔比控制的激光精密切割方法,研究了气熔比和板厚对激光切割氧化锆陶瓷板质量的影响,即气熔比对切缝质量、切面条纹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对气熔比分别为0.099、0.160、0.184和0.202的4组试件进行观测,发现提高气熔比可明显改善切缝质量,增大切面条纹光滑区长度和条纹波长,切面粗糙度由6.969μm降低到2.482μm。同时对板厚分别为0.8mm、1.0mm、1.5mm、3.0mm的4组试件进行观测,随着板厚的增加,气熔比减小,切缝质量降低,切面粗糙度由5.946μm降低到2.287μm。板厚为0.8mm、1.0mm时,切面为较光滑的周期性条纹;板厚为1.5mm时,切面呈现两个区域,即光滑区和粗糙区;当板厚增加到3.0mm时,切面呈现三个区域,即光滑区、粗糙区和鳞状层叠区。综合研究气熔比和板厚可以加深对激光切割机理的认识,为提高氧化锆陶瓷板的激光切割质量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Abstract]:The effect of gas melting ratio and plate thickness on the quality of laser cutting zirconia ceramic plate is studied by using a laser precision cutting method based on gas melting ratio control, that is, the effect of gas melting ratio on the quality of cutting joint, the shape of cut surface stripe and the roughness. Four groups of specimens with gas melting ratio of 0.099 ~ 0.160 ~ 0.184 and 0.202 were observed. It was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gas melting ratio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cutting quality, increase the length and wavelength of the smooth zone of the cut stripe, and reduce the roughness of the section from 6.969 渭 m to 2.482 渭 m. At the same time, four groups of specimens with a thickness of 0.8mm ~ 1.0mm ~ 1.5mm ~ 3.0mm were obser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te, the gas melting ratio decreased, the cutting joint quality decreased, and the cutting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from 5.946 渭 m to 2.287 渭 m.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te is 0.8 mm and 1.0 mm, the tangent plane is a smooth periodic stripe, an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te is 1.5mm, the tangent plane presents two regions, that is, the smooth region and the rough area, an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te is increased to 3.0mm, the tangent plane presents three regions, namely, the smooth region, the rough area and the squamous laminated area.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as melting ratio and plate thickness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ser cutting mechanis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laser cutting quality of zirconia ceramic plat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5041,51375073,51321004)
【分类号】:TQ1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珍;;世界首创透明氧化锆陶瓷[J];精细化工信息;1987年01期

2 唐绍裘;高新技术中应用的氧化锆陶瓷材料[J];景德镇陶瓷;1993年04期

3 刘珍华;测氧用氧化锆陶瓷及其制造方法[J];江苏陶瓷;1988年02期

4 王家强;;氧化铝-氧化锆陶瓷纤维[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09期

5 ;国外新产品[J];今日科技;1988年09期

6 陈昶,陈佩芳;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8期

7 王兴汉;陶瓷量块[J];工具技术;1989年08期

8 王旭东;氧化锆陶瓷及其制造方法[J];江苏陶瓷;1993年02期

9 陈达谦;氧化锆陶瓷应用与展望[J];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02期

10 王零森;二氧化锆陶瓷(一)[J];陶瓷工程;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挺;邵龙泉;周珊羽;胡琛;;三种牙科钇稳定氧化锆陶瓷底层材料的抗低温实效性能[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斌;;表面处理方法对牙科氧化锆陶瓷表面相结构及微观结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陈森凤;陈楷;陈少贞;姚俊杰;张伟南;;着色氧化锆陶瓷[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张弦弦;李彦;;五种表面处理方法对血液污染氧化锆陶瓷与树脂粘结耐久性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高戈;司文捷;苗赫濯;;改善光纤连接器用氧化锆陶瓷低温劣化性能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林勇钊;王晨;伊元夫;田杰谟;;掺杂Fe_2O_3的牙科用氧化锆陶瓷着色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7 王航;Albert J.Feilzer;;喷砂对Cercon氧化锆陶瓷疲劳特性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温宁;刘洪臣;伊元大;邓斌;田杰谟;;表面处理方法对牙科氧化锆陶瓷相结构SEM观察[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孙蕾;张富强;靳喜海;高濂;;烧结温度对牙科CAD/CAM用氧化锆陶瓷性能的影响[A];2004年上海市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章浙锋;王小容;王航;巢永烈;;Cercon氧化锆陶瓷界面喷砂处理后体积丧失和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张文天;中光氧化锆陶瓷插芯技术领先世界[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常胜军;“圆珠笔用氧化锆陶瓷球珠”通过成果鉴定[N];邯郸日报;2007年

3 记者 章轲;刘顺峰:挑战“863”[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卞荣;金刚石微铣刀精密铣削氧化锆陶瓷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伊元夫;牙科CAD/CAM用氧化锆陶瓷的颜色调控及其低温时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3 邓斌;牙科氧化锆与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界面观察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里扬;热碱溶液蚀刻对氧化锆与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孙瑞敬;氧化锆陶瓷室温压入力学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传创;氧化锆陶瓷浆料流变性及其烧结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翔;SPS烧结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其强韧化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熊峰;医用氧化锆陶瓷成型体的制备、烧结及力学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6 杨洪涛;氧化锆陶瓷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赵海丹;牙科氧化锆陶瓷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金恩龙;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的表面粗糙度与细菌粘附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9 谢志刚;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粘接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10 丁亚通;升温速率对牙科可切削氧化锆陶瓷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23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123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