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8 13:14

  本文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与化学利用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3年

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

臧桂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基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式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试图从能源科学与化工科学的交叉领域寻找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可选择的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系统集成、关键过程实验、不同系统的比较等方面研究了新型洁净煤系统,全面分析了系统热力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关键过程的可行性。 基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温度对口、梯级利用,CO2高浓度分离”等系统集成思路,提出了新型的捕获C0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揭示了系统(?)传递和损失特性,找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针对气化炉、燃气轮机、汽轮机等关键单元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系统敏感性分析,揭示系统热力特性变化规律,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 针对新系统的关键过程——部分煤气化进行实验验证。选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小规模实验,验证煤的部分气化特性。通过实验分析气化产物生成特性,确定实验用煤样的种类、粒径和质量;研究气化温度、水流量、载气流量对部分煤气化产物及CO生成率的影响,分析气化产物和CO生成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索煤的气化特性,找出影响部分煤气化的关键因素,验证部分煤气化的可行性。 建立了串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串并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的模型,对参比系统进行了(?)平衡分析,并分别与新系统进行比较,找出新系统与各个参比系统的(?)损失差异,揭示了新系统的集成优势;通过系统随输出氢/电比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比较新系统与参比系统的热力特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61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红光;;温室气体控制一体化原理[J];创新科技;2007年03期

2 杨俊保,余静;我国绿色电源结构建设对策[J];电力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3 赵长遂;李英杰;;钙基吸附剂热解/碳酸化循环分离CO_2过程的研究[J];电力设备;2008年05期

4 张志刚;张冰;陈立峰;李文秀;;二氧化硅膜的制备及分离CH_4/CO_2气体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2年01期

5 牛振祺;郭印诚;林文漪;;氨水与MEA喷雾捕集CO_2能力的比较[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日本的“新日光计划”简介[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4年01期

7 臧桂研;徐玉杰;张华良;陈海生;谭春青;;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8 姜洁;申友军;;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J];化学工业;2010年05期

9 杨文书;吕建宁;叶鑫;丁干红;;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与化学利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0期

10 丁振亭;德士古气化炉的应用与改进[J];化工设计;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睿;煤加压部分气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南大学;2005年

2 徐玉杰;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小兰;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黄军军;煤的流化床部分气化利用技术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文浅;;氢发动机发展现状与展望[J];北京汽车;2007年01期

4 王素凤;;中国省域能源价格与碳强度协整研究:基于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5 杨俊保,余静,陈金晶;Green Demonstrated Analysis on Structure of Our Electric Power Resource[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4年05期

6 金艳鸣;;我国各省电力工业碳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10期

7 黄斌;刘练波;许世森;丰镇平;;燃煤电站CO_2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电力设备;2008年05期

8 向文国,狄藤藤,肖军,沈来宏;具有CO_2分离的煤气化化学链置换燃烧初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乾军;章名耀;施爱阳;宋占龙;;加压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王小芳;金保升;钟文琪;;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茹;张国祥;邹传纯;;“十二五”煤化工环评面临困难及其对策[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郜时旺;蔡铭;黄斌;刘练波;;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郑传祥;雷绍辉;孟剑;;碳纤维缠绕铝合金内衬复合材料储氢容器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朱国才;;我国能源及新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5年中国镁盐生产节能降耗、利用新能源高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范志辉;徐延庆;耿可明;孙红刚;闫双志;王金相;;添加ZrO_2对高铬砖性能的影响[A];2008年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蔡铭;郜时旺;黄斌;刘练波;;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廖洪强;张振国;包向军;余广炜;赵鹏;;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现状[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9 郑传祥;雷绍辉;孟剑;;碳纤维缠绕铝合金内衬复合材料储氢容器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建;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石金明;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焦安英;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迟金玲;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罗尘丁;中低温太阳热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系统集成及水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孙宏宇;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星宇;铝基材料快速水解制氢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刘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王连勇;煤高温空气无焦油气化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范修林;NaAlH_4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殿斌;甲醇合成反应器制造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开声银;基于化学链耦合的吸附增强式合成气脱碳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罗德勤;规整填料表面润湿改进及液膜流动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温亮;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贾亚龙;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晓辉;流化床—气流床耦合反应器中煤气化过程的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左洪芳;连续式超临界水中褐煤/焦化废水共气化制氢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武民军;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明益;超音速分离器内流动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段子琴;铜—硅膜制备及对H_2、N_2、CO_2气体渗透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宿辉;崔琳;;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3 徐建中;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J];节能与环保;2002年03期

4 黄伟,王晓红,王建平,阴丽华,谢克昌;CH_4-CO_2两步反应直接转化合成含氧化合物的研究[J];催化学报;2001年04期

5 章日光;黄伟;王宝俊;;CH_4和CO_2合成乙酸中CO_2与·H及·CH_3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J];催化学报;2007年07期

6 高志文;肖林飞;陈静;夏春谷;;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研究进展[J];催化学报;2008年09期

7 章日光;黄伟;王宝俊;;Co/Pd催化剂上CH_4/CO_2等温两步反应直接合成乙酸的热力学[J];催化学报;2008年09期

8 徐龙伢,王昌东,贾继飞,杨力,王德宝,刘伟成,王清遐,林励吾;乙烷与CO_2制乙烯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催化学报;1998年06期

9 陈歆文;侯德榜与侯氏碱法——献给建国50周年[J];纯碱工业;1999年05期

10 张卫会,赵星海,朱吉铭;超临界压力机组的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恒水;朱云峰;王贺玲;张武平;孙浩;桂明辉;;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迎接低碳经济时代[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睿;煤加压部分气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南大学;2005年

2 徐钢;减排CO_2的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与多目标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屹东;加压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D];东南大学;2004年

2 方欣;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彬贵;;热电冷联产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陈君燕;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J];暖通空调;2002年02期

3 徐明仿,晏刚,杜维明,吴业正;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应用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4年08期

4 李政;刘广建;倪维斗;;甲醇/电联产系统能耗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5 谢诺琳;孙志高;;燃气轮机驱动的冷电联产系统性能研究[J];暖通空调;2010年07期

6 赖中练;付林;赵玺灵;张世钢;江亿;;楼宇式热电冷联产系统模拟软件开发及应用[J];暖通空调;2010年09期

7 郭翔;;煤制天然气发电及其联产系统分析[J];煤;2010年S1期

8 姚均天;郑莆燕;柴国旭;;分布式联产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林欢欢;黄锦涛;王耀文;梁铁波;常经纬;;楼宇热电冷联产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价软件开发[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朱家贤;卢玫;;热电冷三联产系统中制冷废热利用的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柳建华;周大汉;王瑾;邬志敏;;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辉;江亿;朱颖心;;热电冷联产系统中负荷的模拟计算[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3 王永真;罗向龙;张家豪;陈颖;龚宇烈;;中低温地热水闪蒸发电——吸收制冷联产系统的性能分析[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吴集迎;章少剑;;厦门LNG燃气电厂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分析[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董文静;曹艳峰;康书硕;李洪强;张国强;;冷热电联产系统建筑应用节能特性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天生;吴静怡;王如竹;;基于不同原动机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比较[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宏乾 张建民;[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刘莉周清;[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彦;煤气化甲醇联产电系统的工业示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2 李辉;燃气内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应用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3 冯志兵;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徐振刚;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淞城;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2 金亮;某国宾馆多联产系统配置与经济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熊霞利;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郭志刚;油电联产系统模拟与特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5 李文钊;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伊若璇;工业园区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7 周齐宏;基于合成气的联供—联产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王菲菲;楼宇热电冷植四联产全能量综合利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梁丽君;北京市CBD核心区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臧桂研;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本文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与化学利用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8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18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