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瞬态质量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7 06:28
【摘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作为燃料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燃料易于储存,产物无污染等多重优点,使其最有希望成为新型的便携式能源。特别是被动式DMFC减少了辅助设备热量的消耗,使设备简单化,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然而在被动式DMFC运行中,由于其自发的供料,电池内部传质传热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影响其电池性能,因此对被动式DMFC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传输以及电化学反应的规律,优化电极结构和操作环境,更节约的时间和成本,对实现高性能的被动式DMFC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建立瞬态的多相流被动式甲醇燃料电池的模型,研究分析了不同电流密度、电压、微孔型涂层(micro-porous layer,MPL)和燃料进料条件对燃料电池整个放电过程(燃料从满到空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有操作环境来说,在适当的电流密度和电压操作条件下,能够有效的限制甲醇渗透的通量保证能量的转化效率。阳极MPL在MPL和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表面产生足够的流动阻力,减少了甲醇渗透速率,从而提高电池的燃料效率。另外增加燃料罐的体积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对燃料效率和能量效率影响较低。其次,考虑到在燃料电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便携式DMFC会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操作。基于瞬态多相流被动式DMFC模型,本文研究竖直和水平的操作方向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低电流的条件下,DMFC在竖直方向操作时,甲醇渗透速率较低,所以其性能要比水平方向操作较好;而高电流时,结果相反,由于竖直方向操作在阴极会产生大量的水而无法排出,影响其性能。另外,疏水性微孔层(MPL)对不同方向的电池操作影响也不同。最后,本文又提出了采用纯甲醇蒸汽进料的方式,通过增加进料浓度极大的提高了电池的性能和寿命。通过建立被动式瞬态的甲醇蒸汽进料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质量传输的现象,预蒸发膜和气体传输涂层(Vapor transport layer,VTL)对甲醇蒸汽起到生成和传输作用。结果表明增加电流密度、降低蒸发器的开孔率或者增加膜的厚度能够有效的减少甲醇渗透速率,提高电池的性能。阴极MPL对增加水的回流减少水流失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和电池结构,进行瞬态模拟分析,更好的了解物质传输的特点,对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瞬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Abstract]: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fuel cell,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energy density, easy storage of fuel, no pollution and so on, which makes it the most promising portable energy. In particular, passive DMFC reduces the heat consumption of auxiliary equipment, simplifies the device and gradually becomes a research hotspot. However, in the operation of passive DMFC, due to its spontaneous feeding, the internal mass transfer and heat transfer of the battery can not reach the optimal state, which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s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ssive DMFC is carried out. It can not only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w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optimize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save more time and cost, but also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passive DMFC. In this paper, the transient multiphase flow passive methanol fuel cel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y and voltag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Effects of microporous coating (micro-porous layer,MPL) and fuel feeding conditions on the whole discharge process of fuel cells (from full to emp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ppropriate current density and voltag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flux of methanol perme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limited to ensure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all operating environments. The flow resistance of anode MPL on the surface of MPL and gas diffusion layer (gas diffusion layer,GDL) is sufficient to reduce the methanol permeation rate and thus improve the fuel efficiency of the cell. In addition, increasing the volume of the fuel tank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 cell,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fuel efficiency and energy efficiency. Second, considering that the portable DMFC operat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dur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fuel cell. Based on the passive DMFC model of transient multiphase flow, the effect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perating dire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current, methanol permeation rate of DMFC is lower in vertical direction, so its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at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but at high current, the result is opposite. Due to vertical operation in the cathode will produce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and can not be discharged, affecting its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hydrophobic microporous layer (MPL)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cell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inally, the method of pure methanol steam feeding is proposed,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life of the battery by increasing the feed concentration. A passive transient methanol vapor feed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mass transport phenomena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Pre-evaporation film and gas transfer coating (Vapor transport layer,VTL) were used to generate and transport methanol st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current density, reducing the opening rate of evaporator or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membran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methanol permeation rate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Cathode MP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water reflux and reducing water loss. By optimiz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attery, the transient simul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transfer, which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ient study of passive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发现天然气转变为甲醇的廉价路线[J];能源工程;2008年01期

2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大氮肥;2008年01期

3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4期

4 汪云;;中国开拓甲醇燃料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J];广州化工;2008年03期

5 刘宗海;李雪梅;李序城;;甲醇燃料发展形势及建议[J];现代化工;2011年05期

6 降连保;;甲醇燃料发展现状及推广应用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04期

7 Donald F.Othmer;李锦春;;甲醇用作燃料和原料[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2年03期

8 唐文俊;;甲醇燃料发展动向[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4年01期

9 庄亚辉,赵瑞兰,刘秀兰,何占元,李玉江,王桂莲;甲醇代用燃料的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丛刊;1983年04期

10 苏惠珍;;甲醇燃料油对发动机润滑的影响[J];润滑油;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泸州市甲醇燃料示范和推广试点情况报告[A];2003年西部清洁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关健民;;发展中的甲醇燃料[A];新型液体燃料技术发展前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冯天英;;关于甲醇燃料可行性的论证分析与研究[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分册)[C];2012年

6 李速延;王志;薛云娜;左满宏;刘恩利;;甲醛和甲醇净化催化剂的研制[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力军;裴素鹏;李磊;张永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改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应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A];第三届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域琦 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希望之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 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 方德巍 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何光远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陈卫国 上海国际化建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 杨震东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燃料产品及添加剂室主任 张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瑞兰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山西省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彭致圭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 乔映宾 全国化学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唐宏青;甲醇燃料是否应该大力推广[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陶鹏万;不宜大力推广甲醇燃料[N];中国化工报;2005年

4 特约报道 石新忠;山西甲醇燃料产业化取得良好进展[N];中国环境报;2004年

5 石中生 赵加积;甲醇汽车大有作为[N];中国交通报;2002年

6 黄晓天;甲醇燃料前途未卜[N];中国汽车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袁娜 冯淑娟;部分国家积极支持发展甲醇燃料[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申同贺;甲醇燃料亟待建立标准体系[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万国 ;燃油告急 山西图谋甲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朱自强 毛顺德;甲醇燃料和汽车发展前瞻[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达;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郭婷;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瞬态质量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徐广兰;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缸内燃烧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程传辉;甲醇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张凡;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许汉君;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黄钰;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控制策略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梁英;全甲醇燃料汽车尾气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应霞;纳米合金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甲醇和甲酸氧化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李兰兰;甲醇电化学氧化及其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模拟[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彭;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胡广;EGR回路喷甲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3 余海涛;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在机车柴油机上的燃烧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李吉朋;基于电控喷射系统的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黄志鸿;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6 周恒捷;改性纳米碳材料负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舒俊;“余热回收—甲醇裂解”底循环流动/传热过程CFD模拟与优化[D];湖南大学;2016年

8 戴翔;甲醇/甲醇裂解气在四缸汽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孙晓婷;热泵与甲醇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星;基于量子化学理论的ADN/甲醇推进剂中燃料甲醇与氮氧化物化学反应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206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206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