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可持续能源转换系统中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人们对燃料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燃料电池的阴极氧气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常常需要施加较大的过电位反应才能发生,极大限制了燃料电池的输出能量。寻找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就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铂基贵金属材料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不幸的是铂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价格昂贵,加上其在阴极上的载量较多,极大制约了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发展。另外,铂基材料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甲醇中毒引起的性能下降以及极端电化学环境下的不稳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将大量的研究投入到筛选完全不含有铂或者只含有少量铂的高效、稳定的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简便的电化学方法将铂纳米颗粒沉积到二氧化钛的介孔薄膜中,研究发现铂纳米颗粒的生长主要是三维连续成核模式。由于二氧化钛与铂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所制备的Pt/TiO2催化剂对氧气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效果以及较强的稳定性。2)利用石墨烯氧化物(GO)带负电,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带正电的特性,运用层层静电组装的方法制备[PDDA@GO]n薄膜;最后用电化学手段将GO转换成电化学还原石墨烯氧化物(ERGO),得到[PDDA@ERGO]n薄膜。作为非金属催化剂,该[PDDA@ERGO]n薄膜在碱性溶液中具有很优异的氧气催化性能以及极好的抗甲醇中毒本领。研究发现[PDDA@ERGO]n薄膜的高活性来自于PDDA与ERGO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重要的是,[PDDA@ERGO]n薄膜的制备非常简单,可精确调控膜的厚度;制备过程很快,节约能量,不使用有毒害作用的化学试剂。3)利用一种经济、可规模化方法制备了高活性的CoO@Co/N-C电催化剂。当转速为2500 rpm时,该催化剂在氧气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中的起波电位为0.99 V(vs. RHE);另外在0.3 V电压下,该催化剂的极限电流密度为7.07 mA cm-2,所有的数值与商业化的Pt/C相当。氮气吸脱附测试发现CoO@Co/N-C催化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以及介孔结构,有利于活性中心与氧气分子的接触;XPS、XRD、TEM测试证实CoO@Co/N-C催化剂中含有N-C、Co-N-C、CoO@Co结构,正是它们构成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4)运用制备CoO@Co/N-C催化剂类似的方法,只是将氯化钴换成了氯化铁,我们将铁-邻二氮菲络合物负载到高表面积的碳黑上,然后高温热解制备出Fe3O4@Fe/N-C电催化剂。当催化剂的载量为0.2 mg cm-2,转速为1600rpm,Fe3O4@Fe/N-C在0.1 M KOH溶液中的极限电流密度达到了5.79 mA cm-2,半波电位为0.859 V (vs. RHE)。和CoO@Co/N-C一样,在Fe3O4@Fe/N-C催化剂中也发现了N-C、Fe-N-C、Fe3O4@Fe结构,同样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氧气在该催化剂上的还原。5)利用水热法合成了碳螺旋管与四氧化三锰的混合物。由于碳材料在碱性溶液中可有效的将氧气转化成过氧化氢根离子,而四氧化三锰则可以将过氧化氢根离子转化成氢氧根离子,因此制备出的HCNT/Mn3O4材料显示出较强的氧气还原催化能力且氧气在催化剂上主要以四电子途径发生反应。进一步的空气退火过程可提高材料的活性及稳定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直接使用甲烷的新燃料电池[J];现代化工;2000年01期
2 ;燃料电池[J];化学工程师;2000年02期
3 徐德新,诸亦新;燃料电池的开发现状与应用前景[J];江苏冶金;2000年02期
4 ;新型能源燃料电池[J];精细化工基地信息通讯;2000年06期
5 秦卫;;燃料电池的现状[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06期
6 余亮;;燃料电池储氢新技术[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Z1期
7 丰洋;天然气膜法脱氮用于燃料电池[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2期
8 ;我研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J];稀有金属;2001年04期
9 ;形形色色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J];福建轻纺;2001年06期
10 刘四华;国外燃料电池的开发与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为燃料电池开发新催化剂[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郭晓汾;张毅;;燃料电池车辆及其新进展[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谷;;燃料电池——改变未来世界的新科技——燃料电池系统中关键部分的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宋二虎;;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的产业化之路[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于泽庭;韩吉田;;燃料电池在家庭中的应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天虹;张玲玲;唐亚文;高颖;;各种燃料电池在产业化概况[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宫振华;张存满;肖方f,
本文编号:2336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33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