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化学电容器(ECs),也被称为超级电容器,现在已经被用作为大功率电子装置和数码装置等的驱动电源。究其原因是它杰出的功率密度(Pd),长的循环寿命,与环境友好以及快速充放电。相比于电池,ECs的致命弱点是其能量密度(Ed)相对较低(大约是5 Wh kg-1),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通过开发和构筑新的与酸碱电解液匹配的功能化多级孔先进碳材料(材料与酸碱电解液的匹配包括电极材料的孔径大小和电解液离子尺寸相匹配,电极材料的润湿性和电解液的物性相匹配,电极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和电解液相互作用的匹配等等)实现高性能ECs。酸、碱电解液因其成本低、安全可靠、环保、电导率高并易与碳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诱发赝电容效应等因素,因此常用作ECs的电解液。传统上常用不可再生的石油和煤炭资源为原料来合成ECs的碳材料,其制备工艺复杂,有时使用有毒的化学试剂来完成。故而迫切希望选择一条使用低成本、可再生的原料来合成碳材料的工艺路线。近年来,生物质制备ECs电极材料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生物质是天然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均匀的孔隙率,丰富的原位杂原子掺杂(主要是N,O,B,S,P等)以及自然完美的层次结构。这不仅可以提供高的接触表面积、快速的电解液离子缓冲层和运输通道,而且还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赝电容、高的润湿性,确保了高的Ed。本文以农林废弃生物质为碳源制备多级孔先进碳材料,并将其组装成酸碱ECs器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红薯干茎叶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出具有3D碳纳米环结构的高性能ECs电极材料。材料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元素含量可以通过控制活化温度和活化剂用量来调控。用性能最好的材料BSL-KC-1:4-700组装ECs器件,实现了材料和强酸强碱电解液的完美匹配,展示了优异的性能。在1 mol L-1 H2SO4电解液中在1 A g-1和30 A g-1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容分别为532.5 F g-1和264.0 F g-1,电容保持率分别为95.1%(1000个循环)和91.7%(一万个循环);对称ECs器件的Ed为25.8 Wh kg-1,Pd为13068.0 W kg-1。在6 mol L-1KOH的电解液中,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分别为350.0 F g-1,电容保持率分别为95.06%(1000个循环后)和91.1%(一万个循环);对称ECs器件的Ed为24.5W h kg-1Pd为12918.0 W kg-1。因此我们这项工作不但给出了利用廉价、环保的废弃生物质材料在温和条件下制备高性能ECs器件的电极材料的方法,而且也展示了材料潜在商业化应用前景。2.以凤尾花为碳源,KOH为活化剂设计并制备出了3D的多级孔结构碳材料,并探讨了活化温度和活化剂比例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其中样品CCVSK4-700展示出高的BET比表面积(2675.3 m2g-1),高的比电容(555 F g-1)。3.棕榈废弃生物质经过碳化和KOH活化后,制备了可调控的3D多级分孔结构碳材料,其比表面积高达3156.4 m2g-1,孔体积为1.45 cm2g-1。其中样品FTHWK4-700在1 mol L-1 H2SO4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1 A g-1的电容高达562 F g-1,对称ECs器件的Ed为29.3 Wh kg-1,Pd为9703.4 W kg-1。另外,在6 mol L-1 KOH电解液中,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电容为415 F g-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53;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丽;李伟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06年07期
2 许开卿;吴季怀;范乐庆;冷晴;钟欣;兰章;黄妙良;林建明;;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超级电容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15期
3 梓文;;超高能超级电容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4 ;欧盟创新型大功率超级电容器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14年01期
5 周霞芳;;无污染 充电快 春节后有望面市 周国泰院士解密“超级电容器”[J];环境与生活;2012年01期
6 江奇,瞿美臻,张伯兰,于作龙;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2年04期
7 朱修锋,王君,景晓燕,张密林;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4期
8 景茂祥,沈湘黔,沈裕军,邓春明,翟海军;超级电容器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3年02期
9 朱磊,吴伯荣,陈晖,刘明义,简旭宇,李志强;超级电容器研究及其应用[J];稀有金属;2003年03期
10 贺福;碳(炭)材料与超级电容器[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衍伟;张熊;余鹏;陈尧;;新型超级电容器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易宁;何腾云;;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辉;曾庆聪;吴丁财;符若文;;聚苯乙烯基层次孔碳的活化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4 赵家昌;赖春艳;戴扬;解晶莹;;扣式超级电容器组的研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单既成;陈维英;;超级电容器与通信备用电源[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燕;吴英鹏;黄毅;马延风;陈永胜;;单层石墨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赵健伟;倪文彬;王登超;黄忠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张琦;郑明森;董全峰;田昭武;;基于薄液层反应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马衍伟;;新型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10 刘不厌;彭乔;孙s,
本文编号:2406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0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