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非共价键的宏观薄膜对溶剂选择透过性及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6 18:02
【摘要】:作为非共价键中最重要的两种弱相互作用力——氢键和阳离子-π作用力,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仅为共价键能量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因此,很多分子在通常情况下都具有足够的能量将这种弱相互作用力破坏。所以,这类弱相互作用力在往往很容易被破坏,同时也很容易重新形成。本文正是基于这两类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力的这一特点,一方面,我们分别利用超长一维纳米结构的α-MnO2以及V_2O_5作为结构基元构建出了一种宏观薄膜,这类薄膜因为其结构基元表面暴露的氧原子(氢键受体)而很容易与外来溶剂中的氢键供体结合形成氢键,以至于氢键供体分子另一端的基团(烷基)被暴露以薄膜表面。因此,当我们利用不同的氢键供体溶剂对薄膜进行交替处理时,薄膜表面就会交替地被不同的基团所覆盖。正是基于此,当我们利用水和乙醇分别对薄膜进行淋洗处理之后发现该薄膜对非极性有机溶剂的通透性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被水处理之后非极性有机溶剂完全不能透过薄膜,而被乙醇处理之后,非极性溶剂变得能畅通无阻地通过;并且还发现,不同乙醇含量的乙醇-水的混合溶剂能对薄膜的这种“开关”大小程度能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基于此,我们利用这种薄膜对均匀乳液进行了有效地分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油水分离的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另一种纳米结构作为结构基元来构建薄膜,即氧化石墨烯(GO);由于GO结构中包含有sp2杂化的π电子体系和sp3杂化成分,于是当以阳离子修饰之后,GO纳米片与阳离子之间将以阳离子-π相互作用力结合,使得阳离子被固定在薄膜表面和内部的纳米片之间;得到的这种薄膜与纯的GO薄膜相比,其对有机溶剂的通透性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现象:这种薄膜对于不同的有机溶剂表现出不同的透过速率;并且醇类不能透过此薄膜,而芳香性溶剂却可以透过此薄膜,这是因为薄膜中嵌入的阳离子与溶剂中的芳香环的π电子体系以阳离子-π作用力结合之后,层与层之间的阳离子逐渐导通的结果。基于此实验结果,这种薄膜还被成功地应用于膜反应器中,对一系列酯化反应的连续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一应用在促进化学反应的正向进行进而提高化工产品生产效率等重大课题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Abstract]:A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weak interaction forces in non-covalent bond, hydrogen bond and cationic 蟺 interaction force, their energy is only 10 percent or even tens of percent of the energy of covalent bond. Therefore, many molecules usually have enough energy to destroy this weak interaction. As a result, such weak interactions are often easily destroyed and easily re-form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eak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noncovalent bond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constructed a kind of macroscopical thin films by using 伪-MnO2 and V_2O_5 of super long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as structural primitives,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the exposed oxygen atoms (hydrogen bond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ructural unit, such thin films are easily bound to hydrogen bond donors in foreign solvents, so that the groups (alkyl)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hydrogen bond donor are expos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film. Therefore, when the films are alternately treated with different hydrogen bond donor solvents, the surface of the films will be alternately covered by different groups. Because of this, when we wash the film separately with water and ethanol, we fi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ilm to non-polar organic solvent will be greatly changed: after water treatment, the non-polar organic solvent can not penetrate the film.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ethanol, the non-polar solvent can pass through unhindered.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mixed solvent of ethanol and water with different ethanol content can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regulating the size of the "switch" of the film. Based on this, we used the thin film to separate the homogeneous emulsion effectively, and to some extent realized the application of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use another kind of nanostructure as the structure unit to construct the thin film, called graphene oxide (GO);).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GO contains sp2 hybrid 蟺 electron system and sp3 hybrid, when modified by cationic, the cationic-蟺 interaction between GO nanoparticles and cations will be combined. The cations are fixed between the surface of the film and the inside of the film. Compared with the pure GO film, the film shows a different permeability to organic solvents: the film exhibits different transmittance rates for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 And alcohols do not pass through the film, but aromatic solvents do, because the cation embedded in the film binds to the 蟺 electron system of the aromatic ring in the solvent by cationic-蟺 force. The result of the gradual conduction of cations between layer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ilm was also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membrane reactor, which played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a series of 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This applic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in promoting forward chemical reac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emical products.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作为,杨庆山,刘瑞霞;薄膜结构褶皱研究述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7期

2 李云良;田振辉;谭惠丰;;屈曲薄膜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11期

3 肖潇;关富玲;程亮;;基于能量动量方法的空间薄膜结构的展开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4期

4 谭惠丰;余建新;卫剑征;;空间薄膜结构动态测试研究最新进展[J];实验力学;2012年04期

5 王灿;门玉涛;李林安;;含有界面裂纹薄膜的有限元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6期

6 徐彦;关富玲;;可展开薄膜结构折叠方式和展开过程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7 谭惠丰;李云良;;薄膜后屈曲振动行为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8 立早;硬质炭薄膜的制造技术[J];新型碳材料;1991年02期

9 姜训勇,徐惠彬,蒋成保,宫声凯;形状记忆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0年07期

10 刘文元;李驰麟;傅正文;;含氮磷酸锂薄膜在空气中的稳定性[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正清;杨庆山;;薄膜结构褶皱处理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2 薛峰;苟晓凡;周又和;;磁性夹杂/超导薄膜结构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辛煜;方亮;陆新华;甘肇强;康健;叶超;程珊华;宁兆元;;微波ECR-CVD的宏观参数对a-C:F膜结构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姬洪;;探索在普通衍射仪上分析薄膜的途径[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杨易;金新阳;杨立国;;薄膜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和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宋昌永;沈世钊;;薄膜结构的形状确定分析[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王友善;王长国;杜星文;;薄膜充气梁的皱曲行为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宋昌永;王树斌;;薄膜结构中索滑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9 马平;胡建平;唐明;邱服民;王震;于杰;;高功率激光薄膜及相关检测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10 魏玉卿;尚仰宏;;空间薄膜结构张拉系统优化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吕军锋;薄膜表面极性火焰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长国;空间薄膜结构皱曲行为与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罗胜耘;磁控溅射制备多层TiO_2薄膜的光电化学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秦国平;铟(铜)-氮共掺p型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何剑;氢化非晶硅薄膜结构及其物理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涛;纳米铁磁金属粉体及铁氧体薄膜微波磁共振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蒙蒙;VO_2外延薄膜的制备和相变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张化福;纳米氧化钒薄膜的低温制备及结构与相变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赵昊岩;溶液法制备有机晶态薄膜及其晶体管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9 吕品;Bi_2S_3/CdS/TiO_2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石亚平;聚酰亚胺表面TiO_2薄膜的室温SILAR法生长行为与光催化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共掺杂LiNbO_3薄膜铁磁性铁电性能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创立;纳米α-Fe_20_3/Ti0_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翠娟;B位异价元素掺杂BiFeO_3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阿立玛;掺铈与掺铬对于铁酸铋薄膜铁电性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石璐丹;电沉积制备硫族电池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张美杰;射频磁控溅射制备金属/CrN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7 王艳艳;液相法制备Ti0_2和Cu_2S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台运东;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i-Cu薄膜及血小板粘附件为[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张帅拓;多弧离子镀制备TiN/TiCrN/TiCrAIN多层硬质膜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4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24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