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特性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2 15:24
【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在微生物催化作用下同时去除污染物并产生电能的装置,其为生物脱氮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以双室型阴极反硝化MFC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三种含氮物(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废水分别作为阴极底物时MFC的脱氮产电性能。试验研究不同运行参数(底物浓度、温度、外电阻等)对MFC性能的影响,鉴别阴极室内反硝化菌的功能特征,探讨MFC生物脱氮产电工作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氨氮废水作为MFC阴极底物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时,不同运行方式对MFC处理氨氮废水的影响。(1)考察了通路与断路条件对MFC产电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断路时有利于硝化反应的发生,氨氮去除率最大值为95.17%;而通路更有利于COD和总氮的去除,总氮去除负荷达到0.064 g/(L·d)。(2)采取曝气阶段+停曝阶段运行方式后,总氮去除负荷升高到0.46 g/(L·d),说明此运行方式既能有效提高MFC的脱氮产电性能又可以减少维持高浓度DO的能量输入。(2)研究当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废水分别作为阴极底物时,运行参数对MFC的性能影响。(1)在一定底物浓度范围内,提高底物浓度可强化MFC脱氮产电能力。对电流密度与进水硝态氮浓度之间变化趋势进行数型模拟。而对以亚硝态氮为底物的MFC,采用低流量、高进水亚硝态氮浓度的运行方案可降低亚硝酸盐硝化率、提高脱氮效率。(2)较低的外电阻有助于提高MFC的脱氮产电性能。对于3号MFC,在外电阻为25Ω时,总氮去除负荷和电流密度均达到最大值66.86 g/(m3·d)和14.25 A/m3。(3)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可以缩短MFC阴极室的处理时间、提高脱氮处理效率。对于3号MFC,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9 h,总氮去除率高达93.23%。(4)pH对MFC中反硝化菌的活性和总氮去除有较大影响。偏酸性的环境下有利于提高MFC的运行性能。对于2号MFC,pH值为6.85时,总氮去除负荷达到最大值54.82 g/(m3·d)。(5)升高温度有助于增强MFC的运行性能。对于以亚硝态氮为底物的MFC,在温度为32℃时,总氮去除负荷达到最大值55.27±0.84 g/(m3·d)。但温度过高或低均会抑制反硝化菌群活性。(6)通过对长时间运行的MFC阳极室采取间歇曝气的方式,可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提高阳极的产电性能。(3)研究当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废水分别作为阴极底物时,分析比较阴极室内微生物的功能特征,推测MFC阴极室内存在的主要生物电化学反应。(1)从反应器的运行性能来看,以硝酸盐为底物的MFC1脱氮效果最好。从菌群结构分析来看,两个菌群的相似性系数为52.2%。MFC1反应器的优势菌为Ignavibacteria纲的菌属Ignavibacterium,其次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菌属Thiobacillus。以亚硝酸盐为底物的MFC2反应器的优势菌为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的菌属Truepera。两个MFC中的产电菌可能主要是Alph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和Bet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Thiobacillus(硫杆菌属)、Ignavibacterium、Afipia(阿菲波菌属)和Aquamicrobium(厌氧绳菌属)等可能为MFC阴极室内的主要脱氮功能菌。(2)推测硝态氮为电子受体MFC阴极室内存在的主要生物电化学反应:自养反硝化、异养反硝化、氧气还原和其他的电化学反应。推测亚硝态氮为电子受体的MFC阴极室内存在的主要生物电化学反应:自养反硝化反应、异养反硝化反应、自养硝化反应、氧气还原反应和其他的一些电化学反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羽卒;高浓度发酵废水的消化-脱氮处理法[J];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2 王瑞惠;;不使用化学试剂的废水脱氮处理技术--原水分注式脱氮处理方法[J];环境科学动态;1988年04期

3 席佳丽;;脱氮除磷传统工艺与新技术[J];化工管理;2014年03期

4 邵仕侠;含氮污水的处理方法[J];环境科学动态;1986年05期

5 江清华;王荣昌;杨殿海;;污水低氧脱氮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11期

6 覃彪;支银芳;周华;周楚新;;微生物燃料电池在脱氮方面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7 吕永涛;王磊;孙婷;王旭东;王韬;王志盈;;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单级自养脱氮特性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年04期

8 ;用废水流进行终端脱氮处理:碳氮比和水力滞留时间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3年02期

9 朱建水;王文富;曹华锋;;探讨生物法脱氮[J];科技视界;2014年25期

10 马文林,齐嵘,杨敏,赵春禄,王晋,任立人;前置反硝化工艺对土霉素结晶母液进行脱氮处理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爱星;袁冀;刘淑洁;;城市污水除磷脱氮处理工艺综述[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曾跃;张道方;王瑞璞;;沸石及其再生脱氮处理微污染水体效果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阮文权;张立;邹华;陈坚;;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薇;低温常温下短程脱氮[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邓仁健;MSBR工艺模拟及其脱氮除磷优化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赵慧敏;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特性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王辉;功能化离子液体设计合成及其在轻质油品脱氮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志平;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特性及其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杨新萍;污水处理中脱氮功能微生物特性及固定化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吴昌永;A~2/O工艺脱氮除磷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晨红;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及其自动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晓磊;硫—硫铁填充床用于城市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徐峰;小型分散式生活污水高效厌氧及脱氮脱臭工艺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杨乐;污水厂节地方法初探与强化脱氮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沈怡雯;基于脱氮功能基因分析的渗滤液氮去除机理及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芳;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杨继伟;脱氮除磷假单胞菌的筛选及除污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7 常琛;畜禽养殖场沼液电解脱氮除磷整合工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王磊;水处理中脱氮菌株的包埋方法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9 席颖;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关宏伟;自养脱氮一体化反应器的启动及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33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33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7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