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二氧化硅基多级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9 07:25
【摘要】:多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大的孔容、可调控的孔径和高的比表面积,在催化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多孔二氧化硅孔道结构单一,对分子在其孔道内的传质具有一定的限制,使得分子尺寸大于孔径的分子不能高效的接触催化活性中心。对于小分子,即使可以有效的利用催化活性中心,但由于扩散限制使得分子在单一的孔道内部停留时间过长,增加了发生副反应的几率,从而限制了多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实际应用。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多孔二氧化硅材料内部引入多级孔道。此外,二氧化硅是化学惰性材料,若使其具备催化活性还需要对多级孔二氧化硅进行功能化。因此,本文通过金属掺杂、有机官能团修饰和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方法对二氧化硅功能化,并通过精确控制合成路线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功能化多级孔二氧化硅材料,深入探讨了多级孔的孔道结构对功能化二氧化硅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借助有机硅,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溶胶-凝胶法相结合制备了铁掺杂于二氧化硅骨架的微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确定了无机硅与有机硅的最佳比例是7:1,硅与铁的最佳比例是15:1。将此微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作为催化剂用于苯酚羟基化反应,反应2h时转化率达到22.1%,没有微孔结构的二氧化硅转化率仅16.2%,当反应时间延长至3h转化率才达到19.0%,结果显示,通过印迹微孔对反应物分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这种微孔-介孔多级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利用微乳液聚合辅助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可移动多核的氧化铁功能化的核壳结构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可以通过调节Fe3O4与苯乙烯的用量控制双介孔的孔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磁性。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苯酚转化率31.5%,苯二酚的选择性为97.4%;MOS-NH2/Fe为催化剂时苯酚的转化率仅为22.1%,苯二酚的选择性为53.0%;Fe2O3纳米颗粒为催化剂时,苯酚的转化率为22.4%,苯二酚的选择性为62.3%。结果表明,氧化铁功能化的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催化活性高于氧化铁颗粒。亚甲基蓝完全氧化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双介孔二氧化硅独特的多级孔道结构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氧化性能,同时这种复合材料的磁性有助于催化剂的回收和利用。以多孔阴离子交换树脂球为牺牲模板,采用水热法,通过优化模板用量、反应温度和物料比等条件制备了具有相互贯通的微孔、介孔和大孔结构的毫米级钛硅分子筛球型颗粒。该催化剂催化苯酚羟基化的TOF值为49.7 h-1,与TS-1的52.5 h-1基本相当;该催化剂催化环己烯环氧化的TOF值为23.3 h-1,远高于TS-1的8.0 h-1。说明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球骨架内的钛物种具有与TS-1分子筛中钛物种相同的高氧化性能。与钛硅分子筛相比,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球型颗粒的烯烃环氧化能力明显增强,说明介孔和大孔的存在突破了分子筛的孔径限制,使得大分子物质也可以高效的利用分子筛催化活性中心。同时毫米级的颗粒尺寸可以实现催化剂的快速分离。此外,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球对过氧化氢的有效利用率达48.2%,远高于含铁的多级孔二氧化硅基催化材料。二氧化硅材料除作为载体外,还可以与金属氧化物通过化学键作用力复合形成多级孔结构材料。采用水热法,借助柠檬酸盐辅助作用,通过奥斯瓦尔德熟化和牺牲模板法制备了壳层由钛硅分子筛和氧化铁复合材料构成的空心微球,氮气吸附脱附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介孔和微孔。表征结果证明柠檬酸钠对空心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柠檬酸通过与铁的共价键配位作用和与硅羟基的氢键作用将氧化铁纳米颗粒与二氧化硅复合。研究了该空心复合微球对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及对苯酚的完全氧化降解能力,提出了钛与类芬顿试剂协同完全氧化分解苯酚的机理;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与钛硅分子筛复合提高了氧化铁的稳定性,从而增强了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同时空心复合微球的强超顺磁性有利于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利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颖,卢冠忠,王幸宜;含钛沸石催化氧化性能研究的新进展[J];化工进展;1999年01期

2 纪红兵;何运兵;黄丽泉;王婷婷;张美英;;镍与铜的相互作用对于苯甲醇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01期

3 李东艳;刘海弟;陈运法;;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苯催化氧化性能[J];环境科学;2011年12期

4 钟文星,王静秋;丝氨酸卟啉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光谱和催化性能[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5 苑壮东;王静霞;;壳聚糖铁(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杜予民,,张金梅;反胶团中漆树酶催化氧化性能与反应产物鉴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05期

7 衡林森,龙建林;3-羟基-4-(1′-咪唑基)-3-环丁烯-1,2-二酮合铜(Ⅱ)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陈文兴,吕素芳,潘勇,胡智文;新型水溶性钴酞菁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硫醇的性能[J];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9 秦川;李鸿波;郝梦安;王立平;田恐虎;;烷基醚桥连二异羟肟酸钴(Ⅱ)配合物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胡龙兴;党松涛;杨霞萍;;载铜介孔碳CMK-3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催化氧化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红兵;何运兵;;镍与铜的相互作用对于苯甲醇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鹏;杨姗姗;孟中华;周仁贤;;铈基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上TCE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赵峰;顾剑江;杨蓓玉;菅睿琪;菅盘铭;;Cu-MCM-41对偏三甲苯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晓晖;苏建峰;;Bi-MCM-4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王斌;龙柱;;ABO_3钙钛矿氧化物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黄慧星;黎海超;陈水挟;;PtRu纳米空心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7 赵福真;季生福;李振峰;朱吉钦;李成岳;;Cu_xCe_(1-x)O_(2-x)/SBA-15催化剂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8 石川;王钰;陈冰冰;;Mn_xCo_(3-x)O_4固溶体的制备表征及甲醛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聂素连;黄法龙;李笑笑;宁珍;赵彦春;;高催化活性Pd-Mn_3O_4/Graphene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孟中华;周仁贤;;铬铈复合氧化物对含氯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文静;二氧化硅基多级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左树锋;含稀土大孔径Al柱撑粘土的合成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用于VOCs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竞宜;超(亚)临界水法建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建维;钛硅分子筛的合成、改性及其对烯烃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5 郝成君;高分子担载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秀娟;影响TS-1/H_2O_2体系催化氧化性能结构性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逯贵广;水溶性双核酞菁钴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黄旭;钒基催化剂对于氯苯的催化氧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贾晓洁;硅醇、聚乙二醇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氧化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达玉霞;铁配合物催化剂作用下醇的氧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华成江;含多金属氧酸盐的金属—有机框基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毛俊贤;新型碳基纳米材料负载钌催化剂制备及其醇类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张志华;3DOM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8 王瀛;醌类化合物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任乐乐;NO低温氧化催化剂筛选及SO_2和H_2O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胡晶媛;四方体形貌的α-MnO_2的制备及对邻二甲苯催化氧化的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54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54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