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石墨粉导电混凝土的性能与微结构

发布时间:2019-08-09 17:26
【摘要】:采用石墨粉制备导电混凝土,观察导电混凝土性能和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导电混凝土的强度随着石墨粉掺量的增加而下降。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随石墨粉细度和掺量的增大而降低,持续通电后,温度都升高,呈良好的电热效应和发热效果。石墨粉对导电混凝土水化产物的影响较小,随着石墨掺量和细度的加大,对体系中孔隙填补效果更好,更易形成导电通路。
【图文】:

导电混凝土,抗压强度


3176试验与技术硅酸盐通报第36卷混凝土的试件尺寸为100mm立方体,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不论是在G325组还是G5000组,随着石墨粉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且初期下降幅度较大,之后随着龄期增长下降趋势减缓。各试件的强度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前期试件强度增长较快,90d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混凝土强度随着石墨掺量增大而降低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石墨的摩擦系数小于0.1,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在石墨掺量较大时,石墨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阻力减小,使试件的抗压强度下降[12];二是由于石墨与水泥材料的亲水性不同,,两者混合过程中产生的界面结合力较小,且随石墨掺量的增大而减小,试件的强度由此降低[13];三是由于石墨的需水量大,混凝土的拌和用水量随着石墨掺量增大而增加,水灰比相应增大,导致强度下降[14]。图1导电混凝土的抗压强度(a)G325组;(b)G5000组Fig.1Compressivestrengthoftheconductiveconcrete(a)G325group;(b)G5000group3.2导电性能图2、图3分别是G325组、G5000组的电阻率: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随石墨粉掺量的增加而显著减校G5000组试件的电阻率比G325目组要小一个量级,随着石墨粉细度的增加,混凝土的导电性能显著提高。石墨粉混凝土体系中导电是大量的石墨颗粒在基体中连通形成导电通路为主,基体材料自身离子及电子导电为辅。随着石墨粉掺量的增大,导电颗粒在基体中形成相互连通的导电网络,使试件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效果更好。而较小的粒子粒径,使得同样的掺入质量下拥有更多数量的导电粒子,形成的导电网络更为完善,导电效果也更好。图2G325组石墨掺量与电阻率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graphitepowdercontentandelectricallyresistivityofG325group图3G500

电阻率,掺量,石墨,石墨粉


3.2导电性能图2、图3分别是G325组、G5000组的电阻率: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随石墨粉掺量的增加而显著减校G5000组试件的电阻率比G325目组要小一个量级,随着石墨粉细度的增加,混凝土的导电性能显著提高。石墨粉混凝土体系中导电是大量的石墨颗粒在基体中连通形成导电通路为主,基体材料自身离子及电子导电为辅。随着石墨粉掺量的增大,导电颗粒在基体中形成相互连通的导电网络,使试件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效果更好。而较小的粒子粒径,使得同样的掺入质量下拥有更多数量的导电粒子,形成的导电网络更为完善,导电效果也更好。图2G325组石墨掺量与电阻率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graphitepowdercontentandelectricallyresistivityofG325group图3G5000组石墨掺量与电阻率的关系Fig.3RelationshipbetweengraphitepowdercontentandelectricallyresistivityofG5000group为考察导电混凝土的融雪除冰效果,测试其电热效应。考虑到试验的安全性,对试件通以24V交流电压。试块标准条件下养护28d后,擦干表面水分,除顶部之外的五个面均以高密度泡沫板覆盖,外层再以保鲜膜包裹,起绝热保温的效果。每隔30min以GM320红外测温仪测量试块表面中心温度,如表3所示:掺加石墨粉后,试件温度随通电时间增加而升高。基准试件温度近乎没有变化,石墨粉混凝土在通电的前150
【作者单位】: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14-721-1-8)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国芸;夏金童;肖勇;李闯;高守磊;;石墨粉镀银新工艺研究[J];炭素技术;2007年05期

2 李传贵,周延龙,李晓平,陈永忠,刘进彤,欧阳梅;脉冲气力定量输送石墨粉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7年04期

3 陈英秀;孙晓云;洪春;邝少林;;石墨粉末镀铜[J];电镀与精饰;1983年03期

4 梁焕珍,毛铭华,张荣源;水热加压氢还原制取镍包石墨[J];化工冶金;1996年02期

5 清野定纪;陈魁刚;;关于高炉炉底用炭块的研究(续)[J];炭素技术;1983年01期

6 玉亚;石辉;;石墨粉末润湿特性及其表面自由能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7 屈边;太阳能热水器[J];碳素;1983年03期

8 屈战民;;新型导电填料镀银石墨粉末的研制[J];电镀与涂饰;2007年09期

9 余泉茂,吴一善,孙宝岐;铜镀覆石墨粉工艺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非金属矿;1999年03期

10 秦克刚;多层报纸代替石墨粉作垫层的瓷坩埚熔样法[J];佛山陶瓷;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志强;;解析远距离、大方量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技术[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2 丁抗生;;现代混凝土生产控制模式刍议[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伟;申培亮;;基于电磁波传到特性的混凝土拌合物组分测定技术[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建宁;陈通;;浅谈混凝土强度的早期判定方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5 王鑫;张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分析[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2011年

6 孙继成;周亚志;;近年来混凝土新技术成果概述[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自利;刘宝影;孔祥明;李永杰;周建启;;混凝土减缩防水密实剂干缩性能试验研究[A];防水工程与材料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玉瑛;王丽霞;杜守明;;普通混凝土用不同含泥量的砂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初步试验[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琼;徐强;於林锋;樊俊江;;复合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应用效益分析[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斌;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利用与混凝土的使用安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高阳;水电解电催化材料合成、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甜;电沉积镍包石墨粉体的工艺和成核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丁国芸;石墨粉电镀法镀覆铜、锌、银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楚玉娇;电沉积镍包石墨粉体效率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黄兴华;电镀铜包球形石墨粉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邹超;超声流动镀铜制备铜包石墨粉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张晓伟;氨基磺酸盐体系Ni-石墨复合电沉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7 潘飞;高温储热混凝土的配比优化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8 李钊;仿生矿化合成碳酸钙微结构及其抑菌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雷梦亚;表面改性对氧化锌纳米棒微结构、磁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戚聿杰;氧化锌中空微结构的制备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4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524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