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1 07:38
【摘要】:结晶技术作为高效分离和纯化方法,具有低能耗、纯度高和选择性好等优势,进展显著,应用广泛,尤其在医药生产过程中,备受重视和关注。溶液结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晶技术,也是进行药物生产的主要方式。过饱和度和溶剂种类等是溶液结晶过程的核心控制要素,显著影响产物的形貌和粒度分布等晶体形态学指标,进而决定晶体产品物化性质和功能,但是,人们对晶体产品形态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并未建立晶体形貌、溶质体系和溶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拥有快速和低成本等优点,研究活跃、发展迅速,已和实验研究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结合分子力场下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和不同溶剂中实验晶体制备与表征,量化溶剂环境与晶体生长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基于溶剂效应的实际晶形预测模型,建立溶质体系、溶剂环境与晶体形貌三者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指导工业化结晶溶剂的筛选,这些工作对于全面深入了解结晶行为和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论文基于溶液结晶过程,以分子模拟技术为辅助,对溶质—溶剂体系从结晶成核、晶体生长、形貌预测以及层状晶体颗粒生长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了溶液过饱和度对结晶的影响。采用自然冷却结晶法制备了不同过饱和度(0.67 kg/m3-3.2 kg/m3)条件下苯甲酸的晶体,观察了晶体的形貌,测定了晶体的长径比随过饱和度变化的规律。结合PCFF分子力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了水溶液中不同过饱和度下苯甲酸晶形,并阐释了晶体形貌演变和长径比变化规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制备结果吻合良好。2.创新构建了溶剂环境中实际晶习预测模型,定性分析了溶剂对于晶体结构、形貌和长径比的影响。以地红霉素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不同溶剂化物的结构,采用附着能模型以及修正模型,预测得到了真空中理想晶习和不同溶剂中修正晶习,系统比较了地红霉素溶剂化物分子结构、理想晶习与修正晶习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验研究,利用缓慢溶剂挥发法获得了不同溶剂中实际晶体的形貌,验证了该晶习预测模型的准确性。3.全面推广了晶习预测修正模型及研究方法,实现了定量调控晶体的形貌。选择了有机小分子苯甲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溶剂体系对苯甲酸晶体的形貌、长径比和晶型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溶质/溶剂界面相互作用,得到不同溶剂中苯甲酸晶体形貌和长径比。初步建立了不同溶剂的性质,如极性、介电常数、溶解度、分子质量、挥发速率和蒸汽压等,与晶体长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计算近20种溶剂中苯甲酸的晶习,得到了其长径比与溶剂极性、溶剂相对分子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不仅实现了计算机模拟辅助进行结晶溶剂的筛选,节省实验成本,而且可基于长径比与溶剂性质之间的规律,定量调控晶体生长的形貌。4.对于有机物系层状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DMF溶剂热法制备了多层结构层状地红霉素药物晶体颗粒,这些颗粒具有延长的六棱柱状形貌,尺寸在微米级,层数在3—15层之间。考察了溶剂热时间对晶体形貌和层数的影响。通过单晶培养实验,得到了DMF溶剂中地红霉素晶体分子结构。结合COMPASS力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计算了不同晶体附着构型的能量变化△E,确认了定向附着趋向于发生在晶面(001)上。结合实验和模拟,首次证明了有机物分子可通过定向附着生长机理形成层状结构的晶体颗粒。
【图文】:

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


图1-1邋X射线衍射实验示意图逡逑Fig.1-1邋Schematic邋illustration邋of邋x-ray邋山邋ffraction邋experiment邋口]逡逑

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


图1-4界面相模型意图逡逑Fig.1-4邋Ske化h邋map邋of邋interface-phase邋model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家义;中国第十二届晶体生长学术会讯息[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年02期

2 王继扬;晶体生长形态学研究新进展──评介《晶体生长形态学》一书[J];人工晶体学报;2000年01期

3 闵乃本;晶体生长的缺陷机制[J];人工晶体学报;2000年S1期

4 李银安;用稳定的激光控制空间的晶体生长[J];物理;2001年11期

5 ;晶体生长设备系列产品[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陈勇,邵曼君,李竹川;应用环境扫描电镜研究硫酸钾小晶体生长[J];电子显微学报;2002年05期

7 张学华,罗豪u&,仲维卓;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及其在晶体生长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4年03期

8 ;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结构化学;2006年04期

9 ;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J];稀有金属;2006年05期

10 ;蒋民华获亚洲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奖[J];中国基础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万春;宋友庭;陈小龙;;晶体生长的空间实验和地基研究[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式凤;林树坤;;新型软X射线分光晶体磺基水杨酸盐类晶体生长、结构及性能研究[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学华;罗豪u&;仲维卓;;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基础及几个应用实例[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陈勇;邵曼君;李竹川;;应用环境扫描电镜研究硫酸钾小晶体生长[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殷绍唐;;熔体法晶体生长微观机理的原位实时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大会报告[C];2012年

6 孙辛;寇明喜;;晶体生长、培养的自动化和高通量化的解决方案[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金蔚青;潘秀红;刘岩;;晶体本征生长速度波动的理论和实验空间晶体生长研究的反思[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仲维卓;罗豪u&;张钦辉;华素坤;;晶体生长机理的几个问题[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金蔚青;;二十一世纪晶体生长机理研究的新概念——无量纲参数研究材料制备科学[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马建华;仓怀兴;;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新技术[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杨志奇;第十六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记者 王桂兰;第三届亚洲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会议举行[N];中国建材报;2005年

3 范文忠;上虞有种“炼丹炉”能“炼”出神奇宝贝[N];杭州日报;2007年

4 高琴伟;晶龙晶体生长设备替代进口[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薛福勇 冯月剑;自主研发抵御产业“寒冬”[N];首都建设报;2012年

6 基因潮综合报道;航天生物产业与“神舟”齐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睿;ZnTe的晶体生长、性能表征与缺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朝阳;激光熔覆镍基单晶合金过程中晶体生长和组织分布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梁作中;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高文兰;驰豫铁电铌酸钙钡系列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天华;仿生物矿化模板法调控晶体生长机理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谢会东;含铋功能晶体生长与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陈捷;上称重法生长掺稀土钨酸钆钾及若干新晶体结构设计与制备[D];福州大学;2010年

8 李国华;纳米TiO_2(金红石锐钛矿)粉体晶相控制研究与晶体生长界面相模型[D];中南大学;2001年

9 申少华;廉价矿物原料水热法制备沸石分子筛的形成机理与晶体生长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10 汪盛;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蛋白质晶体生长及成核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彤;Nd:CNGS晶体生长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苏佳乐;PET晶体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静;微重力对胶原纤维化和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康道远;不同旋转半径及甲紫掺杂条件下KDP晶体生长过程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王晓东;三温区晶体生长炉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肖志夏;NiCl_2及CoS_2晶体生长数值模拟[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颜新青;金属晶体生长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亮;晶体生长中的计算机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9 蒋宛莉;中国古代晶体生长史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曾小平;大型晶体生长系统(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4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534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