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6:12
【摘要】:染料废水和油水乳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被大量的排放到环境中,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有效的去除染料废水和分离油水乳液已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膜分离技术因其高效率、低能耗、易操作和低投入等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已在处理染料废水和油水乳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膜分离过程中的基础,膜材料的选择对于膜能否实现对目标物的有效分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最重要的衍生物,具有片状纳米结构、超大的比表面及表面易于修饰含氧官能团等特点,近年来与其相关的复合材料在膜分离上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为制备出优异的稳定性能、高水通量和良好分离性能的氧化石墨烯基分离膜,本课题将采用真空抽滤技术,以片状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为基质材料分别结合氧化锌纳米棒、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异硬脂酸等材料制备三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复合分离膜。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对所制备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并详细探讨膜的稳定性及其用于目标物的分离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孔径为0.22μm的商业混合纤维素膜为基膜,以低氧化程度的石墨烯纳米片和氧化锌纳米棒为成膜材料,采用真空抽滤技术成功制备氧化石墨烯/氧化锌纳米(LGO-ZnO)复合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Raman)对复合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真空压力下氧化锌纳米棒成功嵌入到膜层间,LGO-ZnO膜呈层状堆叠结构。通过水中的稳定性实验表明,LGO-ZnO膜具有比LGO膜更加优异的稳定性。同时进行水通量和对亚甲基蓝染料截留实验,结果表明,该膜表现出优异水通量(1313 L m~-22 h~-11 bar~(-1))和对亚甲基蓝的截留率(99.4%)。(2)以孔径为0.22μm的商业混合纤维素膜为基膜,以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主要成膜材料,采用真空抽滤法成功制备聚乙烯亚胺交联的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iO_2-PEI)复合膜。通过FT-IR、TEM、SEM、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AFM和XRD对GO-TiO_2-PEI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膜呈致密的层状堆叠结构。通过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和膜在水中稳定性的对比实验表明,该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通过对牛血清蛋白的抗污性能实验表明,GO-TiO_2-PEI膜水通量恢复至原来的72.4%,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性能。研究GO-TiO_2-PEI膜的水通量和对各种染料的截留,结果表明GO-TiO_2-PEI膜的水通量为48.6 L m~-22 h~-11 bar~(-1)并且对亚甲基蓝、罗丹明B、甲基橙、日落黄、苋莱红和新胭脂红染料的截留率分别达到100%、99.4%、99.1%、98.4%、95.1%和97.6%。(3)以孔径为0.22μm的商业混合纤维素膜为基膜,以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和异硬脂酸为成膜材料采用真空抽滤技术成功制备氧化石墨烯/异硬脂酸(GO-ISA)复合膜。通过FT-IR、SEM、热重分析(TG)、XRD、Raman和AFM对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GO-ISA膜呈无规则堆叠薄膜,且具有比氧化石墨烯膜更加优异的热稳定性。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BBD实验优化理论对甲苯/水乳液的截留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GO/ISA质量比为1:2、滤液体积20 mL和膜处理温度50°C的最佳条件下,可达到GO-ISA膜对甲苯/水乳液的最优截留率93.7%。
【图文】:

形貌,石墨,衍生物,氧化石墨


第 1 章 绪论烯概述及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烯概述零维的富勒烯(Fullerene)、1991 年一维碳纳米管(Carbo.1)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以及其他的碳纳米材料一直是纳1,2]。2004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Geim 等[3]组通过机械热解石墨而得到了能够稳定存在的单层二维结构的石墨对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关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烯衍生物之一,其是一种由单碳原子以 SP2杂化形式组构的纳米材料。与石墨烯在形貌、化学键键合方式和特米片结构和超大的比表面使得氧化石墨烯被认为是过滤在过去的十年里,基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被广泛用于滤和筛分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4,5]。

模型图,模型,氧化石墨,化学结构


江苏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因此,,除了氧化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氧化机制,其确切的化学结构目前仍争议。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解释氧化石墨烯的化学结构,化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如 Lerf-Klinowski 模型[10]、Ruess 模型[11]、Hofmann[12lz-Boehm 模型[13]、Dekany 模型[14]以及 Nakajima-Matsuo 模型[15]。在这些模Klinowski 模型(图 1.2)是目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893;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哲涵;;浅谈能源领域石墨烯的发展与应用[J];电脑迷;2019年01期

2 马永祥;;实石墨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26期

3 ;最轻和最强的材料:石墨烯气凝胶3D打印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年10期

4 闫丽丽;郭磊;支绍韬;冯竹;雷冲;周勇;;基于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平面微电感[J];微纳电子技术;2019年03期

5 马李璇;李凯;宁平;梅毅;王驰;孙鑫;;石墨烯在水环境中的转化和降解行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年03期

6 ;新研究发现改进石墨烯材料性能的途径[J];热固性树脂;2019年01期

7 ;高技术中心召开石墨烯制备及应用进展专家讲座[J];河南科技;2018年29期

8 武玉竹;吴湘锋;;石墨烯的研究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4期

9 ;石墨烯产学研相结合 产业规模化即将形成[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4期

10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2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3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4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5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6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7 汪洋;程昱;王韫璐;张帅;徐晨;张学薇;尹少骞;应林炜;宋也男;李群仰;赵沛;王宏涛;;石墨烯的制备及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8 王荧;郭航;李娟;;石墨烯制备及其应用安全[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18年

9 张艾蕊;查鹏飞;王晓康;范冰奇;王梅玲;王海;;微波氧燃烧-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石墨烯中硫[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6:无机质谱[C];2017年

10 郭丽;;氧化石墨烯渗透膜的激光改性及其气体分离性能[A];第二届中国氚科学与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记者 李东周 通讯员 张华生;全球最大规模石墨烯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郭桦;爱尔兰开发石墨烯生产新方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0 一凡;石墨烯时代不再遥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杰;新型石墨烯异质结构光电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蒋城欢;金属团簇与石墨烯、二硫化钼复合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D];南京大学;2018年

3 陈智斌;基于磁控溅射AlN和石墨烯过渡层的GaN生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杨爽;AZO基导电陶瓷的场助烧结及其薄膜的脉冲激光沉积[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5 韩强;基于三维多孔石墨烯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D];清华大学;2017年

6 尹文竹;无机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张弛;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场发射器件研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孙根班;磁性金属及合金/石墨烯复合纳米结构组装及其电磁性能[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9 张磊;氧化石墨烯/漆酚基纳米复合涂料的研制与性能表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李作丽;石墨烯强韧化氧化铝基陶瓷刀具研制与切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婷婷;二氧化钛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潘利东;氮掺杂碳/石墨烯负载Co_(0.85)Se催化剂制备及其ORR/OER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罗凤焱;基于石墨烯类纳米材料用于pH和生物巯基的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孙玲玲;石墨烯对SO_2分子吸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山东建筑大学;2018年

5 陈志雄;石墨烯/TiO_2/MoS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丙酮废气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张雪芳;掺氮改性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7 杨凤新;球磨法宏量制备边缘羧基化石墨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8 冯林飞;功能化修饰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涂层的辐照结构损伤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9 李丹丹;Ni-W-B/石墨烯复合镀层制备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年

10 谢显洲;钛合金表面基于氧化石墨烯体系光控涂层的构建[D];湖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5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05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