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电解质静电沉积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图文】:
过几十年的发展,到 21 世纪,芳香反渗透复合膜已经成为商品化反渗透的主流产品。国内于 1965 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渗透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膜材料的选择、膜和件的制备、膜的应用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但仍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因渗透技术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 反渗透的原理反渗透是一种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需要提供额外的压力渗透压差,,由于半透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膜,里的离子和小分子被截留,从而实现盐溶液的分离[17]。 该分离过程主要机理模型,分别为溶解—扩散机理模型、优先吸附—毛细孔流机理模型和理模型[2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RO 膜的分离性能测试RO 膜的性能测试装置如图 2-1 所示。该装置可用于 RO 膜的分离性能测污染性能测试以及稳定性测试。对 RO 膜进行分离性能的测试是采用错流的方式。膜池中放入大小适当,RO 膜的有效接触面积是 31.17cm2。原料液从进料槽通过高压泵流入到,从膜池出来的透过液的质量由电脑和电子分析天平实时测定,且透过液率由电导率仪测定,而浓水则流回到进料槽,继续作为原料液进行测试,程构成一个循环。进料液的跨膜压差和流量大小是由阀门进行调节的。装行过程中,高压泵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原料液的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影响膜的分离性能,因此,进料槽需要连接一个恒温系统,确保原料液的持在(298±1)K。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洋;张兆军;;我国研制成功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J];化工管理;2012年06期
2 俞三传;;界面聚合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及其表面修饰[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3 ;一种含联苯结构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制法[J];膜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4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4年03期
5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3期
6 高从X&;鲁学仁;鲍志国;;芳香聚酰胺系列反渗透复合膜的初步研究[J];水处理技术;1987年02期
7 王文同;胡振;;FM-100反渗透复合膜的研制[J];水处理技术;1987年04期
8 杨和福;高从X&;;PEC-1000反渗透复合膜的红外反射光谱解析[J];水处理技术;1988年01期
9 吕晓龙,杜启云;新型反渗透复合膜[J];水处理技术;1989年05期
10 潘春佑;徐国荣;李露;刘筱昱;邵天宝;;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潘巧明;吴良英;毛彩华;陈阳初;;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元件的制备及应用[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黄燕;王铎;高从X&;;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勇;俞三传;金可勇;刘立芬;高从X&;;聚酰胺-氨基甲酸酯型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武春瑞;张守海;颜春;蹇锡高;;新型耐高温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6 李从举;;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7 刘雪松;俞三传;;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及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铎;娄红瑞;王倩;高从X&;;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俞三传;郑根江;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马扬;我国净水技术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于洋 记者 李泳沩;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研制成功[N];吉林日报;2012年
3 邓波;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广泛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王丽英 浦华 ;年轻的“膜”技术专家[N];中国纺织报;2004年
5 马扬;海水淡化及纯水制备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于洋 张兆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再依赖进口[N];科技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艳燕;结构调整在艰难中前行[N];中国化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功能单体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立芬;关键功能单体合成及基于界面聚合原位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徐国荣;基于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4 赵海洋;碳基纳米材料填充混合基质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美玲;聚电解质静电沉积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付一菲;基于ZIF-8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郑明理;《国产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产业化》项目商业策划书[D];吉林大学;2006年
4 俞萍萍;鞣酸修复氯化降解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5 茅佩卿;新型聚酰亚胺—酯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功能单体制备及成膜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6 董冰岩;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氯化降解及其修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7 柳靖群;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接枝改性[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丽;介孔SiO_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洪日;纳米碳材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樊晋琼;二氧化钛/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7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2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