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金属氧簇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14:03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氢能具有环境友好和能量密度高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能源载体。在各种制氢技术中,电解水制氢是通向氢经济的最佳途径。电催化析氢、析氧反应作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核心,均需要高活性的电催化剂来加快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因此,开发活性高、稳定性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氢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储能装置的研发同样重要。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储能器材,已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传统的电池电极材料很难满足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找更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金属氧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独特的酸碱性、可逆的氧化还原性,在当前的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金属氧簇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作为电催化剂时,难以实现催化剂与电解液的分离以及催化剂的循环利用;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又会溶解于电解质溶液,这些均不利于金属氧簇在电化学中的性能研究。因此,充分利用金属氧簇的优点并解决其在电化学应用中的问题对于金属氧簇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中,我们以金属氧簇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中的性能研究为主线,从材料设计思路、材料结构、组分协同效应等角度出发,进行了如下研究:(1)以磷钨酸为钨源,含氮吡咯为碳源,氧化石墨烯为载体,通过简单的水热法,我们合成了磷钨酸/导电聚吡咯/石墨烯(PW12-PPy/RGO,PCG)前驱体,进一步高温碳化后得到了碳化钨基复合材料(NC@WxC/NRGO)。碳化钨纳米粒子(WxC)、氮掺杂碳层(NC)和氮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之间良好的协同效应使NC@WxC/NRGO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HER性能,该材料具有低的起始电位:24mVvs.RHE,低的(?)O:100mVvs.RHE,以及低的Tafel值:58.4mV/dec,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2)通过金属氧簇与有机配体的配位,我们得到了具有精确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并通过替换金属氧簇中的一个Fe原子得到了一系列稳定的双金属MOFs(NNU-21~24)。这些MOFs用作电催化析氧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且发现双金属MOFs的催化性能优于单金属MOFs。DFT理论计算表明双金属催化剂中第二金属的引入可以活化原始金属,从而加速OER反应。(3)以麟钼酸为钼源,含氮吡咯为碳源,氧化石墨烯为载体,我们利用磷钼酸的氧化性和水溶液的酸性,同时结合吡咯的聚合条件,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了新的PCG前驱体(PMo12-PPy/RGO),并通过氨化处理得到了氮化钼基复合材料(NPC@Mo2N/NPRGO),将该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100 mA/g时,放电容量可以达到805 mAh/g,循环200周后容量依然可以达到771 mAh/g,并且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
【图文】:

金属氧簇,基本结构,杂多酸,金属


图1.1金属氧簇的六种基本结构。逡逑iii羽金属,丫0矣足1:12系歹丨j的杂多酸,K结构讪式为[XM丨204丨丨]为Mo、W、V,杂丨以丫通常为P、Si、Gc、As。在该结构中,1逡逑

示意图,金属氧簇,基金属,骨架


其衍生的纳米材料用作电极材料;(3)将金属氧簇与基底材料结合构筑复合材料逡逑用作电极材料。逡逑金属氧簇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POMOFs)的制备分为两种情况(图1.2)逡逑其中之一是将金属氧簇作为无机建筑单元,通过与有机配位连接构筑配位逡逑型的POMOFs;另一种情况则需充分了解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的孔结逡逑构特征,并选择合适尺寸的金属氧簇,使其能够进入MOFs的窗口且不逸出,进逡逑而构筑担载型的POMOFs。这两种办法在解决多金属氧簇固载问题的同时,也结逡逑合了邋MOFs表面积大的优点,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有助于改善材料的电化学逡逑性能。逡逑POMOFs的构筑使材料结合了邋POMs的氧化还原性能和MOFs的多孔性,逡逑且具有电催化活性。然而,,POMOFs单晶材料的构筑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善材料在逡逑电催化中必备的导电性,仍不利于这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宄。MOFs具有周期逡逑性的多孔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Q1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2 ;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发布[J];中国有色金属;2018年03期

3 李镇;;锂离子电池安全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8年12期

4 顾琮钰;孙均利;;三元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年07期

5 费有静;;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探索[J];新材料产业;2018年06期

6 李乾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7期

7 张悦;何丽杰;张守庆;史春薇;杨占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18年08期

8 韩旭;刘全义;吕志豪;孙中正;;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爆特性研究[J];民航学报;2018年05期

9 尚凡朋;唐铭声;;谈谈锂离子电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14期

10 陆顺;罗宝权;;浅议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办法[J];新材料产业;201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丽玲;李春南;黄奕钊;;新形势下对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侧重点及不足的思考[A];探索科学2016年6月学术研讨[C];2016年

2 周恒辉;祁丽亚;信跃龙;杨程凯;吴恺;;构建自支撑柔性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电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3 孙维yN;于川茗;梁静;陶占良;陈军;;花状二硫化钼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余小清;陈国喜;邹嘉林;陈东云;王宣懿;;基于ANSYS的18650锂离子电池单体稳态热分析[A];2017年中国汽车先进技术应用大会论文集(《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第7期)[C];2017年

5 安宇鹏;张U

本文编号:263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3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