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高效液相催化电解多元醇和葡萄糖制氢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2:11
【摘要】: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与电解水制氢相比,电解醇类制取氢气的能耗显著降低,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但电解过程中使用的贵金属催化剂不耐燃料中的杂质,容易中毒,并且在低温下不能有效切割多元醇的C-C键,制氢效率低。多金属氧酸盐POM是水溶性金属氧化物簇,能耐大多数的有机和无机杂质,POM在电解过程作为催化剂和电荷载体,可在较低温度下直接将醇类氧化产生氢气。本文采用POM作为液相催化剂,在加热的条件下醇类被POM氧化,同时电子转移到POM分子中,氧化态POM转化成还原态POM。在电解过程中,还原态POM在阳极失去电子重新转化为氧化态,醇类被氧化后释放质子,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扩散到阴极被还原成氢气。首先,选取葡萄糖作为燃料,以磷钼酸PMo_(12)作为液相催化剂,探究预处理过程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溶液pH值对加热诱导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预处理时间、提高预处理温度,预处理前后调整pH值,可显著提高PMo_(12)催化剂的还原度和制氢性能。适宜的反应条件为:预处理温度是100℃、预处理时间是4 h,预处理前后调节溶液pH值。选取葡萄糖作为燃料,分别在电流密度为0.2、0.25和0.3 A/cm~2的条件下电解葡萄糖-PMo_(12)溶液。实验发现,在电解过程中电压保持稳定,在电流密度是0.2 A/cm~2时,产氢消耗的电能为1.755 kW·h/m~3,是电解水电能消耗的42.48%。选取甲醇、乙二醇、丙三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醇等六种多元醇,探究多元醇中羟基数目对制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醇中羟基的数目越多,PMo_(12)的还原度越高,电解所需的初始电压越低,在相同的电压下电流密度越高,电解过程消耗的电能越低。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核磁共振仪分析结果表明,羟基与PMo_(12)之间存在预缔合作用,这种作用在小型醇(甲醇、乙二醇)中很弱,会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多而增强。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红外光谱图显示,电解后阳极溶液的产物中含有羟基、醚键、醛基等官能团。多次循环电解发现,丙三醇与PMo_(12)反应会形成中间体。PMo_(12)作为液相催化剂,在电解过程中不仅能够被反复利用,而且还能提高丙三醇的制氢效率。
【图文】:

示意图,质子交换膜,电解池,示意图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是发生在溶液中。(2)不采用贵金属催化剂,采用多金属氧酸盐 P催化剂和电荷转移体,POM 可耐大多数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在电解过次重复利用。(3)电解过程阴极和阳极温度仅控制在 80℃,不需要在下进行。液相催化电解法制氢电能消耗少,制氢效率高,制氢成本低,污染,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新型制氢方法。质子交换膜电解池(PEMEC)是电解生物质制氢的核心部分。PEMEC 墨流场板、聚丙烯塑料端板、Nafion 115 膜和聚四氟乙烯(PTFE)管构 1-1 所示,a 是 Nafion 115 膜,用于传递质子和电子。为了促进氢气更,在 Nafion 115 膜靠近阴极侧涂覆铂/碳催化剂。b 是石墨电极,由 2 块 3D 石墨极板构成,在极板表面刻有流道,在流道内侧需放入处理后的c 是聚丙烯塑料端板,用于固定电极板。f 和 g 的外侧连接着 PTFE 管,泵和电解池来输送流体。

示意图,燃料电池,示意图,阴极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槽。在阴极槽内通入 O2,,O2将槽内的 POM-Ⅱ氧化,还原态 POM-Ⅱ转化为氧化态 POM-Ⅱ,通过蠕动泵将混合液循环通入到燃料电池的阴极。氧化态 POM-Ⅱ在阴极得到电子转化为还原态 POM-Ⅱ,重新回到阴极槽。在燃料电池的阴极侧和阳极侧负载电阻,可观察到电流的产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16.2;O64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飞跃;汪建飞;谢越;李贺;李孝良;李粉茹;;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碳保留量及稳定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2 张全国;王毅;;光合细菌生物制氢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06期

3 王家万;王亚夫;;微波加热原理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孙道安;李春迎;张伟;吕剑;;烃类水蒸汽重整制氢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1年12期

5 米铁;吴正舜;余新明;吴学军;;CaO催化裂解生物质气化焦油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1年05期

6 李双明;于春令;刘章科;李宁;;生物质气化焦油催化裂解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4期

7 万益琴;王应宽;刘玉环;王允圃;曾稳稳;阮榕生;;生物质微波裂解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0年03期

8 李琳娜;应浩;;生物质热化学法制备富氢燃气的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S1期

9 刘敏;陈滢;任南琪;;利用不同类型种泥启动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赵希强;宋占龙;王涛;李龙之;马春元;;微波技术用于热解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涛;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李磊;光电化学法分解有机物制氢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俊;多元醇液相重整制氢的催化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赵丽霞;生物质粗甘油混合高效制氢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苏会波;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丁兆军;生物质制氢技术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陈瑛;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建芬;生物质催化热解和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孙立;生物质热解制氢机理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堂磊;暗发酵生物制氢设备及工艺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孙明星;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B-Z产氢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韩宇哲;基于Keggin结构多金属氧酸盐的吡啶类、三氮唑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崔永岩;发酵制氢反应器的启动及生物强化运行[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5 朱传浩;生物质(玉米芯)微波热解制氢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6 臧云浩;生物质气化实验及生物油加氢模拟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计新静;生物质发酵制氢细菌的富集优化研究及产氢过程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8 王毅;光合细菌产氢基质代谢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苏欣;基于PLC的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设计及暗发酵制氢的启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桂霞;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产物分离的气液相平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8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38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