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西门子还原炉内传热及硅棒热电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2:29
【摘要】:能源的缺乏和环境的恶化给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已迫在眉睫。作为主要的可再生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飞速发展,全球太阳能光伏安装容量急剧增长。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原材料,其生产工艺主要有冶金法、流化床法和西门子法。由于西门子法的产品纯度高、工艺成熟,是当前国内外的主流生产技术,然而该工艺的高能耗和高生产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解决此问题是提升西门子工艺在多晶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增大硅棒最大沉积半径可降低多晶硅生产能耗,然而由于硅棒内部温度梯度的存在,会发生熔硅现象,并且在热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倒棒现象。增大硅棒数和优化硅棒排列,也是降低多晶硅生产能耗的有效方案。因此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不同西门子还原炉(12对棒和24对棒)内的热量传递现象,并提出分布式仿真模拟的方法耦合硅棒表面热损失和硅棒的电流加热模型,建立硅棒电加热(直流电和交流电)模型。然后耦合热应力模型,建立了硅棒的电-磁-热-应力的耦合模型,最后对能耗进行了分析,并得到降低能耗的方案,主要开展的研究及取得的结果如下:(1)提出描述硅棒数和西门子反应器内空间面积的无量纲X-H(定义为nδ),对描述西门子还原炉结构无量纲(d/L和X-H)和操作条件(Ra)无量纲参数与对流传热无量纲(Nu)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无量纲分析,拟合得到西门子还原炉描述对流传热的关联式:Nu/Ra0.584(d/L)-0.366=0.00003(X-H)(10)0.00039,并验证了关联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3.2%,说明经验关联式可有效的预测对流传热。。并通过研究得到当Ra大于1.4×10~7,d/L大于0.04及X-H大于3.0时,对流传热量均有显著增加。(2)建立了西门子还原炉DO辐射模型,通过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工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相对误差为7.1%,最大相对误差为8.3%。应用模型研究了硅棒沉积半径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外环硅棒,随着硅棒沉积半径的增大,辐射热损失逐渐增大;对于内部硅棒(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的内环硅棒,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的内环和中环硅棒),棒辐射热损失随着硅棒沉积半径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存在一个极值。随着反应器壁辐射率的增大,西门子还原炉内辐射热损失逐渐增大,并且西门子还原炉内的内环硅棒(12对棒和24对棒)和/或中环硅棒(24对棒)辐射热损失出现极大值时的硅棒半径逐渐增大。(3)建立了硅棒的电流加热(直流电和交流电)模型,并通过工业操作的电流曲线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于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内环相对误差为4.89%,外环相对误差为4.76%;对于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内环硅棒相对误差为7.55%,中环硅棒相对误差为5.55%,外环硅棒相对误差为7.43%。应用硅棒的电流加热模型研究了12对棒和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内硅棒热电行为(包括温度分布、电流密度分布、热应力分布、电流-电压操作曲线等),结果表明:当应用电流加热硅棒时,硅棒内部存在一个温度梯度,随着交流电频率的增大,硅棒中心温度越低;当采用直流电加热硅棒时,硅棒内部的电流密度几乎相同;当采用交流电加热硅棒时,硅棒内部形成一个硅棒表面电流密度高梯度。获得了不同环上硅棒的电流-电压操作曲线,当硅棒半径较小时,在不同交流电频率下,提供给硅棒的电流几乎相同;随着硅棒半径的增大,外部硅棒所需要提供的电流大于内部硅棒。(4)提出一种新颖的多晶硅还原炉“直流-交流混合电流加热”方式,当硅棒半径小于7 cm时,采用直流电加热,当硅棒半径大于7 cm时,采用交流电加热。将直流电源切换为交流电源对内环硅棒继续加热时,需要提供的电流强度要低于直流电源所提供电流强度,并且随着交流电频率的增大,需要提供的电流强度越低。但是所需要的提供的电压大于直流电,并且随着提供电源的交流电频率的增大,自感电阻和互感电阻都增大,所需提供的电压增大。对于西门子还原炉,外环硅棒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大于内部硅棒(12对棒内环,24对棒内环和中环);而且对于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中环硅棒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大于内环硅棒。(5)采用直流电加热硅棒(最大沉积半径为7 cm)时,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多晶硅平均单位能耗为55 kWh/kg Si,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为49 kWh/kg Si;采用混合电流加热硅棒(最大沉积半径为10 cm)时,12对棒和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多晶硅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44 kWh/kg Si和38 kWh/kg Si。随着硅棒最大沉积半径的增大,多晶硅的平均单位能耗逐渐降低。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的平均能耗低于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为多晶硅的节能降耗提供两条思路:增大多晶硅最大增长半径和增大多晶硅还原炉内硅棒数。
【图文】:

示意图,多晶硅,示意图,冶金法


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门子还原炉内传热及硅棒热电行为仍达不到总市场 1%的份额(图 1.1),值得注意的是冶金法由于其生产成本低、、生产操作较安全、能耗低等优点,曾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21]。但是其产今仍然无法得到光伏市场的认可,从而导致此方法的使用或研究从最初的几十家有几家公司,并且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国[22]。

多晶硅,产量,冶金法,电子级


图 1.4 国内外多晶硅产量Fig. 1.4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duction of polysilicon多晶硅生产工艺1 冶金法冶金法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降低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开发冶金级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静;张灿;黄益平;陈舟;陆晓咏;徐义明;;新型还原炉流场温度场的模拟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6年04期

2 段连;周阳;刘春江;;多晶硅还原炉内流场及温度场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年06期

3 郑明;刘红占;;铅还原炉炉龄延长研究与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3年02期

4 玲霞;红占;;豫光还原炉炉龄再创新纪录[J];中国有色金属;2013年22期

5 宋守恒;;高铅渣卧式还原炉的产业化设计[J];中国有色冶金;2011年06期

6 ;我国首台多晶硅大还原炉试验成功[J];有色设备;2004年01期

7 杨碧华;四管还原炉的结构改进[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7年03期

8 孔金满;;川崎炼铁新方法[J];鞍钢技术;1987年01期

9 吴观和 ,李煜芳 ,陈云吉 ,郑振华;ADU&AUC的还原设备[J];核动力工程;1988年05期

10 陈金醮;梁读勇;黄家林;张世宣;;钨还原炉微型机群控系统的研制[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邦超;;皮江法炼镁中燃煤还原炉烟气治理及分析[A];2002年全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周勇;张捷宇;郑少波;王波;雷鸣;洪新;;熔融还原炉流体流动特性的物理模拟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冯俊小;邵鼎;郭水华;;一种新型双蓄热立式金属镁还原炉研发[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冬梅;陈瑞唐;崔贵民;李长勇;;硅热法炼镁的节能新技术——蓄热式镁还原炉[A];首届全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多晶硅还原炉节能应用工程[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6 李学刚;肖文德;;硅烷法多晶硅CVD还原炉的数值模拟研究[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郭文希;张卫军;;竖罐式红土镍矿还原炉研发设计[A];第八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张宇;陈文岩;高明;马春雨;刘马林;马文军;;UO_2核芯制备用还原炉气流分布模拟分析及改进[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C];2017年

9 雷鸣;张捷宇;王周勇;王波;郑少波;洪新;;侧顶吹对铁浴熔融还原炉内流体流动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10 尹德友;冯孔方;程伟玲;毛建军;谢金印;张捷宇;郑少波;洪新;;铁浴式熔融还原炉侧吹喷枪的水力学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狄文君;开原化工研制的多晶硅还原炉不愁订单[N];辽宁日报;2018年

2 余碧荷;尝“鲜”助推粉末“智”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3 孙磊;国内首台18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投运[N];四川日报;2007年

4 姚红亮;我国首台12对棒多晶硅大还原炉试验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5 李晓静 本报记者 杨心平;国内首台大型还原炉在峨嵋半导体厂成功运行[N];乐山日报;2007年

6 ;研究开发36对棒多晶硅大型节能还原炉[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夏德宏;金属镁还原炉——传统还原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8 夏德宏;金属镁还原炉——新型高效环保还原炉(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9 夏德宏;金属镁还原炉——新型高效环保还原炉(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10 记者 晁国荣;宝钢浦钢熔融还原炉进入结构安装阶段[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扬民;西门子还原炉内传热及硅棒热电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倪昊尹;西门子CVD多晶硅还原炉内传递与反应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榕;多晶硅还原炉内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D];西北大学;2018年

2 肖云;多晶硅还原炉还原过程能耗分析及预测[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3 陈国辉;多晶硅还原炉的模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4 刘启新;多晶硅还原炉流场与温度场数值仿真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5 张鹏远;36对棒与48对棒还原炉运行工艺分析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文亚琪;多晶硅还原炉内壁抛光装置的设计[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刘祥;多晶硅还原炉内硅棒直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张弘;24对棒多晶硅工艺优化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9 张康乐;一种多晶硅还原炉自动调功器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芳;基于温度场均匀化分析的还原炉底盘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0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50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f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