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SG抛光膜水合抛光氮化铝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7:52
【摘要】:氮化铝所具有的高热导率、无毒且耐高温、热膨胀系数与硅接近等特点使其成为电子工业理想的结构封装材料,但在氮化铝表面实现高效超光滑加工难度大。固结磨料加工对氮化铝加工表面损伤大,磨具磨损较大且超细磨料分散不均匀,游离磨料加工浪费磨料,超细磨料容易团聚,导致加工效率较低,抛光液污染环境。本文利用氮化铝与水能够发生水合反应这一特点,采用一种半固结磨料抛光工具溶胶凝胶抛光膜(简称SG抛光膜)对氮化铝进行加工。本文设计一种自动旋转刮膜装置来制备SG抛光膜。利用SG抛光膜干法抛光和湿法抛光加工氮化铝基片,从表面质量变化和材料去除率两个方面研究SG抛光膜抛光氮化铝的加工效果。研究SG抛光膜干法抛光和湿法抛光对氮化铝多晶和单晶的加工效果,探讨了氮化铝水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测量SG抛光膜与氮化铝加工过程中的动摩擦系数,收集并检测氮化铝基片加工磨屑。观察干法抛光和湿法抛光前后的SG抛光膜形貌变化。本文设计的自动旋转刮膜装置能够精确地控制SG抛光膜的厚度,提高成膜效率。从SG抛光膜干法抛光和湿法抛光氮化铝的表面质量变化可以得出,半固结磨料抛光工具SG抛光膜具有加工氮化铝的可行性。氮化铝基片粗抛光阶段追求是高的材料去除率,快速实现氮化铝基片表面平坦化,氮化铝基片粗抛光阶段宜选用SG抛光膜干法抛光进行加工,干法抛光的材料去除率高达14.456um/h;氮化铝基片精抛光阶段追求是高的表面质量,氮化铝精抛光宜选用SG抛光膜湿法抛光进行加工。综合分析SG抛光膜和氮化铝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和加工过程中的氮化铝磨屑尺度,粗抛光阶段机械作用力占主导作用,氮化铝精抛光阶段水合作用占主导作用。SG抛光膜干法抛光过程中,膜片会产生开裂,影响膜片的可持续加工性能,而SG抛光膜湿法抛光过程中不会开裂。在没有外界额外提供去离子水的干法抛光条件下,氮化铝也会与SG抛光膜中的去离子水发生水合反应,生成非晶态的铝氧化合物。说明氮化铝基片发生水合作用的水既可以来自于SG抛光膜片中的结合水,也可以是外界提供的去离子水。
【图文】:

氮化铝,晶体结构


图 1.1 氮化铝晶体结构1.1.2 氮化铝的物理化学性能(1)氮化铝的物理性能。氮化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低电导率、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可以作为高温、高频和大功率集成电路基板和封装的理想材料。其主要性能如表 1.1 所示[3]。表 1.1 氮化铝的物理性能性能 类型 数值基本性能密度(g/cm3)莫氏硬度热分解温度(℃)3.2682200~2250力学性能弹性模量(G Pa)抗弯强度(M Pa)31035热力学性能热导率 25℃(W/m·K)270

示意图,磁流变抛光,氮化铝基片,示意图


以对工件表面进行抛光加工[16-18]。白振伟[19]使用碳化硅中的抛光磨粒,,分析了磁流变工艺参数对加工表面质量抛光之后,氮化铝基片表面粗糙度Ra从1.7302um降低到流变抛光可以在氮化铝基片表面获得较光滑的加工表面高,磁流变抛光技术的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运运;陆静;徐西鹏;;基于溶胶凝胶法的纳米磨料抛光工具基体特性研究(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4年04期

2 徐西鹏;刘娟;于怡青;陆静;;凝胶结合剂磨粒工具制备及其磨抛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9期

3 白振伟;阎秋生;路家斌;潘继生;祝江停;;氮化铝基片的集群磁流变抛光加工[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1年05期

4 燕东明;高晓菊;刘国玺;常永威;乔光利;牟晓明;赵斌;;高热导率氮化铝陶瓷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1年03期

5 张宇;刘盟;唐建成;;pH值对AlN粉末水解产物的影响[J];陶瓷学报;2011年02期

6 杨雪玲;苏君;;磁流变抛光技术现状与进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4期

7 尹青;张国玲;唐会明;孙涛;;SiO_2抛光液对AlN基片抛光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8 徐林炜;唐建成;周叶峰;刘盟;胡党平;;磷酸酸洗对AlN粉末抗水解性能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0年04期

9 李立明;李茂;朱永伟;;固结磨料研磨与抛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9年05期

10 徐林炜;刘盟;胡党平;张宇;洪建明;唐建成;;氮化铝粉末的水解行为研究[J];应用科技;2009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童睿龙;溶胶凝胶抛光膜加工单晶金刚石的实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2 杨清华;低温烧结高热导氮化铝陶瓷及其热传导性能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59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59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a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