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氧化石墨烯改性复合膜的制备

发布时间:2020-05-29 01:05
【摘要】:膜分离技术有良好的分离、纯化、精制和浓缩功能,又拥有能耗低、环保、过滤工艺简单易操作等特性,因此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水处理等领域。传统的水处理膜如醋酸纤维素(CA)超滤膜、聚醚砜(PES)膜等,在进行分离测试时存在水通量不高、机械强度差以及抗污染性能较弱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分离膜的各项性能,所以很多研究目前都致力于对传统分离膜的改性。氧化石墨烯(GO)等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亲水性好,资源环保等优点,在分离膜改性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以石墨片(Graphite flakes)、浓硫酸(H_2SO_4)、浓硝酸(H_3PO_4)、高锰酸钾(KMnO_4)、过氧化氢(H_2O_2)为原料,采用改良Hummers法,成功制备出部分氧化的氧化石墨烯(GO)。所得产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结构上拥有大量含氧官能团,片层间距在0.834 nm左右,确定为目标产物。将GO作为表面改性剂,通过辅压真空自组装方式将GO组装到CA基膜表面,成功制备了GO/CA分离膜。对GO/CA分离膜进行了红外(AT-IR)光谱、拉曼光谱等测试,同时对分离膜进行了通量、截留率及抗污染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GO作为改性剂提高了CA膜表面的亲水性,随着GO含量的增加,GO/CA分离膜的纯水通量呈现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GO含量为0.3 mg时,纯水通量最高,达到了96 L/m~2·h,对CaCl_2的截留量在82%左右。GO含量再次增加时,纯水通量逐渐减小,这是因为表面覆盖过多,增大了水分子的传质阻力。同时,以GO加入量为0.3 mg所制备的GO/CA膜的抗污染性能较CA膜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120 h内操作,纯水的通量恢复率能够稳定在70%以上,比起CA膜的60%以下性能更好。将乙二胺(EDA)与均苯三甲酰氯(TMC)在GO片层间原位聚合形成的聚酰胺(PA)交联,成功制备出新型GO-PA/CA改性膜。通过红外光谱(A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改性膜进行表征,并对其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共价键交联后的改性膜,相比于GO/CA膜稳定性更好。随着GO浓度的增加,GO-PA/CA膜的表面更为光滑,这有益于提升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同时,增加GO浓度可使膜亲水性增强,进而增加纯水的吸附和通量的提高;膜表面负电荷强度也会增大,从而使截留率有所上升GO浓度增大过多会导致膜的厚度增加,水分子的传质阻力也随之增加,膜通量下降。对改性膜进行蛋白质污染后,对盐溶液的截留率下降,但是随着GO浓度的增加,对CaCl_2,NaCl以及Cu(NO_3)_2的截留率增加,说明GO的加入有益于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同时,通量恢复率图也说明了引入PA之后,改性膜的稳定性相比于之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图文】:

石墨,结构示意图,化学法


图 1-1 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Figure 1-1 Structure of graphene烯自发明以来,,受到了许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科学涨,如何制备出结构完善性能优异的片状石墨烯也成从事的课题。石墨烯的制备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法使用最早,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缺点是制备的石区域较小;物理方法相较于化学法得到的石墨烯平面通常以石墨为原料进行制备,价格也比较便宜。目前法越来越多,大体可分为“自上而下”(Top-down app上”(Bottom-up approach)两大类[27]。而下”法:主要分为超声剥离、化学官能团化和插入:通常以碳材料为原料直接合成石墨烯,常见的有化)[28]、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碳材

氧化石墨,结构示意图,石墨,杂化


第 1 章 文献综述石墨烯简介化石墨烯的结构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众多衍生物的经过氧化反应得来。GO 结构与石墨烯类似,如图 1-2于 GO 结构上部分区域由 sp2杂化变成 sp3杂化,GO 片氧基团:羧基、羟基、羰基和环氧基团[32],这些极性O 的亲水性及其与聚合物的兼容性[33-35],在纳滤膜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珍;庆迎博;孟爽;孙瑜;;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9年07期

2 胡程月;贾雪茹;代海波;;氧化石墨烯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19年03期

3 ;高性能石墨烯阴极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年02期

4 陈志;;石墨烯:新兴产业发展的惯性与突破[J];科技中国;2019年07期

5 韩军凯;冯奕钰;李t@;封伟;;刺激响应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新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9年04期

6 ;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在常州投运[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7 ;石墨烯标委会拟成立 石墨烯标准化制定企业待定[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8 ;石墨烯行业发展部署启动 鼓励各省成立独立联盟[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9 钱伯章;;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6年01期

10 ;天奈科技开发出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锂电池助导剂[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4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5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6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7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8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9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10 汪洋;程昱;王韫璐;张帅;徐晨;张学薇;尹少骞;应林炜;宋也男;李群仰;赵沛;王宏涛;;石墨烯的制备及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记者 王慧;华暖科技携石墨烯智能采暖产品亮相铝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9年

3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柯伟;石墨烯基础应用研究获新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5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9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0 记者 李东周 通讯员 张华生;全球最大规模石墨烯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界面热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召洪;高性能石墨烯基导热和应变传感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马迅;可控石墨烯支架对神经祖细胞的生物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余炎子;石墨烯埃米通道离子输运的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李磊磊;二维材料层间势的调控及界面位错结构的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龙佳朋;P、N共掺氧化石墨烯及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7 刘霞;氧化石墨烯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聚集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8 何广宇;小分子在石墨烯及C_3N_4表界面上扩散与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9 宋雨晴;三维石墨烯材料的构建及在超级电容器与电热膜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蒋雅琴;类石墨烯材料的超快非线性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丹凤;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澍;含硒环状磷钨酸晶体及钴硅钨酸/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3 赵立;石墨烯的分散悬浮与摩擦学特征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4 安博星;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5 孙燕;石墨烯基纳米硫化钼复合气凝胶构筑及其吸附与析氢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6 孟健;石墨烯基全碳3D结构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7 沈浩德;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8 何济;季铵化石墨烯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水过滤除菌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9 李凯;CNT@石墨烯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电容性能[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10 付盼;基于石墨烯的超材料太赫兹吸收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6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86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