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二氧化硅均孔膜的大面积制备、分子筛分和微流控芯片样品纯化

发布时间:2020-06-12 22:24
【摘要】:随着工业分离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效节能分离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大,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对高性能分离膜的研究兴趣。纳米多孔分子筛分膜因其易操作、低能耗的特点,在海水淡化、样品纯化、药物控释、微/纳流控和生物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人造薄膜如聚合物材料膜,在选择性和渗透性上无法同时兼顾,即在获取高渗透通量时要牺牲一定的选择性,反之亦然。受到自然生物膜的启发,人们尝试开发新的制备技术并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制备新型高性能薄膜,但许多方法往往需要苛刻的制备环境和昂贵的加工仪器。本文采用基底生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均孔膜(Silica Isoporous Membrane,SIM),并结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辅助转移到径迹刻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膜上制备得到大面积SIM/PET复合膜。该薄膜可以基于尺寸、电荷效应实现高通量的分子选择性分离,也可以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进行复杂样品的分离和纯化。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纳米通道中的传质机理,包括不同驱动力下的溶剂和溶质传输及各自的影响因素,包括尺寸效应、电荷效应和疏水效应等。接着分别介绍了不同种类材质的纳米多孔膜,包括金属氧化物膜、碳基材料膜、聚合物膜、硅基材料膜等,并着重介绍了这些膜的制备方法、分离应用以及优缺点。最后,列举了薄膜微流控芯片在化学检测、细胞研究、电动流体研究以及样品去盐和纯化这四个方向的应用。第二章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分别探索准稳态条件下、纳米多孔复合膜内基于浓度梯度的扩散传输过程中,筛分膜的孔径、厚度和孔隙率,多孔基底膜的厚度和有效面积以及样品体积对分子传输速率以及达到平衡时间的影响,讨论了制备高渗透性-高选择性薄膜的关键因素。第三章采用Stober溶液生长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生长一层介孔二氧化硅均孔膜(SIM),并采用电镜对SIM的通道结构、孔径大小和薄膜厚度进行了表征。借助改良后的PMMA辅助转移法,将SIM从ITO玻璃基底上剥离并转移到PET基底膜上,制备得到大面积SIM/PET复合膜(2.5 cm × 2.5 cm)。因为SIM具有超小均一的孔径(2.3 nm)、超薄的厚度(90 nm)和极高的孔密度(4.0×1012pores cm-2),可以基于尺寸和电荷效应进行高通量的分子精确筛分,实现了高渗透性和高选择性的结合。通过实验结果与理论公式的拟合,验证了筛分膜对分子传输的空间位阻效应。此外,SIM/PET的分子通量也要优于普通的商品化薄膜。第四章将SIM/PET组装到三层微流控芯片中,基于透析原理实现了样品的分离和纯化。该装置不仅装配简易操作简单,而且重现性极佳。探索了供样相和接收相流速同步增大时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固定供样相流速时样品纯化率随着接收相流速增大的变化。基于SIM超小均一孔径带来的尺寸效应,该装置可以完整保留蛋白质样品且纯化率高达95%。最后验证了微通道分离体系内,电荷效应依然显著。第五章对以上三个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SIM/PET膜的应用前景。
【图文】:

细胞膜结构,离子通道


10邋nm的介孔材料可以用来分离有机小分子,孔径10-40邋nm的介孔材料则可用逡逑于分离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逡逑细胞膜是一种被大家所熟知的分子分离膜(图1.1),它由磷脂双分子层构逡逑成,厚度为7-8邋nm。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逡逑而细胞膜上的生物离子通道就是维持这种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生物离子通道由逡逑细胞生成的特殊蛋白质构成。当细胞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时,离子通道通过“打逡逑开”或“关闭”,选择性地传输某一特定离子。生物离子通道具有极高的选择性,,逡逑比如在Na+通道“打开”时,K+几乎无法通过,只有Na+可以通过且具有极高的通逡逑量。逡逑Extracellular邋fluid逡逑Transmembrane逦Carbohydrates逡逑glycoprotein逦p0fe逡逑—邋A邋丈邋'邋\逡逑)J邋^逡逑Cholesterol逦Peripheral邋Transmembrane邋Channel邋protein逡逑protein逦protein逡逑Cytoplasm逡逑图1.1细胞膜结构图逡逑1逡逑

氧化石墨,片层,纳米,压力驱动


因为纳米通道的孔径很小,所以压力驱动的水动泵所产生的体枳流量就很逡逑小。逡逑但对于非圆柱形管道的纳米通道,泊肃叶定律并不完全适用。如图1.2所示,逡逑水可以通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之间的纳米通道,而大部分染料分子则受到排阻截逡逑留。压力驱动分离是流体在外界压力驱动下,利用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尺寸与膜的逡逑孔径差异,实现分子分离的一种技术。使用压力驱动进行分子分离的薄膜也叫滤逡逑膜(filtration邋membrane),性质良好的滤膜不仅有着较大的通量和极高的截留率,逡逑还能在恶劣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满足一些环境或能源问题上的需求。现逡逑阶段,压力驱动分离薄膜在污水纯化[12_14]、食品生产[15]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逡逑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丽莉;郑峻松;李艳;邓均;方立超;黄辉;;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构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年12期

2 孟婷婷;;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历程[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13期

3 任苹;刘京;蔺日胜;刘杨;黄美莎;胡胜;徐友春;李彩霞;;基于微流控芯片的72重单核苷酸多态性族群推断系统的构建[J];色谱;2018年07期

4 李亚楠;丁伟;;自制简易微流控芯片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年08期

5 许亮亮;邹正;窦宇宸;王汉扬;;基于STEM理念的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研究——微流控芯片的制备[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年17期

6 孟彦羽;姜松;;论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微流控芯片的关系[J];广州化工;2017年04期

7 宋千会;鹿爱娟;陈俊芳;陈传品;;微流控芯片安培检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科技风;2017年10期

8 刘春梅;王洋;吴元庆;张金晶;姚素英;陆晓东;周涛;;应用于生物荧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7年06期

9 ;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相互作用及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研究[J];分析化学;2016年04期

10 崔红;;微流控芯片电泳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6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潇;黄涛宏;端裕树;;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的对混合肉中各肉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15年

2 林金明;林雪霞;易伶潞;;微流控芯片上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的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5年

3 吴静;陈秋水;李海芳;林金明;;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相互作用及纳米量子点的毒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4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均明;赵云莎;刘荣军;赵书林;;金纳米粒子催化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同时检测人血清中抗坏血酸和尿酸[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涛;岳婉晴;李卓荣;姚新生;蔡国平;杨梦u&;;使用整合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单个悬浮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高丽娜;丁惠;徐建栋;吕雪飞;邓玉林;陈辉;高丹丹;;微流控芯片应用进展[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9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林金明;吴静;魏慧斌;陈秋水;;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药物代谢及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铮奎;国外微流控芯片研发进展迅速[N];中国医药报;2016年

2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3 化学系;林金明课题组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N];新清华;2015年

4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马艳红;问路IVD产业:让高端技术“接地气”[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检科宣;中国检科院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研究取得新成果[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7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记者 李瑶;又一特殊审批医械上市[N];医药经济报;2016年

9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教授 熊晓辉;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国内快检技术研发[N];中国食品报;2016年

10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宦建新;3D打印细胞营养输送难题得解[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孟;微流控芯片中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光图案化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李天婵;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快速检测芯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王雪莹;基于体外血管网络的三维细胞微环境构建[D];武汉大学;2014年

4 李林梅;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培养及实时电化学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5 向霞;荧光比色液滴微流控芯片检测核酸及蛋白质[D];武汉大学;2013年

6 肖荣荣;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用于海马神经元导向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张淑慧;基于纳米电化学探针与微流控芯片的神经细胞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余旭;微流控芯片上微区磁场调控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9 王蕾;用于微流控芯片液体驱动的仿叶结构微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10 张炎;微流控芯片电泳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亚光;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荧光技术对可疑关节结核的快速菌种筛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雅婷;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化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赵艳鑫;基于双乳液滴的导向性微胶囊制备及内核可控释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张文斌;微流控芯片胶粘键合工艺及设备研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5 苏洪华;自驱动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加工及病原体检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吴玲海;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真空热压键合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7 王安琪;数字微流控芯片故障修复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赵苗苗;圆截面微通道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及液滴生成机理[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王春静;微流控芯片多路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10 李健;基于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增敏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0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10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