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单晶硅片超精密磨削表面损伤层深度解析预测

发布时间:2020-07-09 14:57
【摘要】: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芯片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器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单晶硅作为IC芯片制造的主流导体衬底材料被广泛应用。单晶硅属于硬脆材料,通常采用线锯切割、超精密磨削、研磨以及抛光等方式进行加工。由于研磨和抛光等加工方法存在生产效率低,晶圆厚度均一性差等缺点,超精密磨削被认为是实现单晶硅衬底晶圆材料高效去除和高厚度均一性控制最适宜的方法。相较于普通端面磨削,工件旋转法磨削更是具有总厚度变化量(TTV)小、易实现延性域磨削和效率更高等优点,在当前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被广泛采用。使用金刚石砂轮超精密磨削会不可避免地使工件材料产生表面/亚表面损伤,导致芯片强度下降,进而影响芯片的性能。因此,磨削损伤的预测和控制是超精密磨削的核心问题。磨粒切削深度决定了磨削损伤形式和深度,对其准确的预测有助于缩短磨削加工工艺优化周期、提高工件质量和减少加工成本。根据文献报道,采用现有工件旋转法磨削磨粒切削深度模型预测得到的表面粗糙度随着砂轮粒度的减小明显偏离磨削试验结果,得到的磨粒切深甚至已经不符合材料去除的基本物理原理。究其原因在于现有切削深度模型没有考虑磨粒刃圆半径、有效磨粒数、最小切削深度以及工件弹性回弹对于磨粒切削深度的影响。同时现有亚表面损伤深度理论模型基本上是针对有裂纹产生的脆性域去除阶段,缺少针对塑性域去除阶段的亚表面损伤理论预测模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工件旋转法磨削原理,综合考虑磨粒刃圆半径、有效磨粒数、最小切削深度以及工件弹性回弹,推导得到适用于材料塑性域去除的磨粒切削深度模型,并讨论各个参数对磨粒切削深度数值大小以及径向差异性的影响。(2)由于直接测量纳米级切屑十分困难,因此建立磨粒切削深度与工件表面粗糙度R_a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磨削表面粗糙度R_a进行测量,并与现存模型进行对比,证明本文提出的磨粒切深模型具有合理性。(3)通过磨粒切削深度模型得到划擦沟槽塑性变形区大小,并以磨削沟槽塑性区大小来表征超精密磨削亚表面缺陷深度。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得到磨削工件的亚表面损伤深度,以此来证明亚表面损伤理论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丰洲;倪皓;宫虎;;硬脆材料的旋转超声辅助加工[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4年03期

2 吕东喜;王洪祥;黄燕华;;光学材料磨削的亚表面损伤预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3期

3 田欣利;王健全;唐修检;张保国;王朋晓;;基于图像处理的单颗粒金刚石曲率半径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3期

4 朱晋生;王卓;欧峰;;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2年10期

5 康仁科;马付建;董志刚;郭东明;;难加工材料超声辅助切削加工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2年16期

6 朱祥龙;康仁科;董志刚;郭东明;;单晶硅片超精密磨削技术与设备[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18期

7 张秀芳;于爱兵;贾大为;邹峰;;应用数字图像识别法检测金刚石磨粒的形状与粒度[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7年01期

8 柯之江;硅集成电路技术及发展趋势[J];电子与封装;2004年04期

9 董志刚,田业冰,康仁科,郭东明,金洙吉;硅片超精密磨床的发展现状[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4年06期

10 康仁科,田业冰,郭东明,金洙吉;大直径硅片超精密磨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尚;硅片超精密磨削减薄工艺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鲍雨梅;一种陶瓷材料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方法及其在磨削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卓;光学材料加工亚表面损伤检测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田业冰;大尺寸硅片磨削平整化理论与工艺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霍凤伟;硅片延性域磨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吕植勇;磨粒检测数字化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博;微晶玻璃超精密磨削表面/亚表面损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改灵;光学材料磨削加工亚表面损伤测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7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47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