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悬浮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电化学特性及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21:14
【摘要】:本文针对微生物-电化学研究领域内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效率的限制因素以及微生物与电极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开展了悬浮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电化学特性及微生物活性的研究。构建了微型MFC、H型MFC以及悬浮型(流动电极)MFC三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器,分别测定稳定条件下的最大电能输出,进而分析了 MFC产电能力的内在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研究了直流电场对悬浮态希瓦氏菌(产电菌)及大肠杆菌(非产电菌)细胞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分析方法探究了希瓦氏菌(产电菌)及大肠杆菌(非产电菌)细胞在直流电场下的电阻及电容特性。微型MFC、H型MFC以及悬浮型(流动电极)MFC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1420mW/m2、370mW/m2、3050mW/m2,内阻分别为640Ω、1120Ω、46Ω。本实验条件下,流动电极型MFC在投加质量分数15%的活性炭、质量分数1%的炭黑时产电性能最优。在本试验中未发现流速(2mL/min~6mL/min)大小对系统内阻及产电能力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希瓦氏菌(产电菌)和大肠杆菌(非产电菌)在不同强度电场下生长速率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直流电场能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且细菌在阴阳两极的生长速率出现明显差异。大肠杆菌在阴极生长更多,而希瓦氏菌在阳极生长更多。其次在通路与断路状态下培养基pH值的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以希瓦氏菌(产电菌)还是大肠杆菌(非产电菌)作为菌种,活化内阻都占据了总内阻的很大比重,且阻值均随时间下降,阳极电容均随时间增加,阳极电容与电阻呈负相关关系。希瓦氏菌BES的活化内阻、欧姆内阻和总内阻均明显低于大肠杆菌BES的对应阻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1.4
【图文】:

希瓦


得到很高的重视。在厌氧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加介体产生电流,能利用自身分泌的三种电逡逑活性代谢物质穿过不同孔径的滤膜实现和生物电化学系统阳极间电子传递。逡逑图1.3大肠杆菌逡逑Figure邋1.3邋Escherichia邋coli逡逑希瓦氏菌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水体和沉积物环境当中,是一种兼性厌逡逑氧的革兰氏阴性菌。由于希瓦氏菌多样化的呼吸作用,所以其可以利用多种物质作为电逡逑子受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胞外电子传递。在有氧条件下,乳酸和丙酮酸@-64]可以被希逡逑瓦氏菌彻底氧化为C02;在厌氧条件下[65]希瓦氏菌以甲酸、乳酸、丙酮酸、氢气和氨基逡逑酸作为电子供体。希瓦氏菌还能够在无需氧化还原介质的条件下氧化乳酸产电,从而可逡逑以设计出无介体的高性能生物电化学系统。希瓦氏菌细胞外膜[66]上的细胞色素c能够直逡逑接将电子传递给胞外的Fe(III)、Mn(IV)、U(VI)等电子受体。逡逑m逡逑图1.4希瓦氏菌逡逑Figure邋1.4邋Shewanella逡逑

大肠杆菌,希瓦,生物电化学,细胞色素


以设计出无介体的高性能生物电化学系统。希瓦氏菌细胞外膜[66]上的细胞色素c能够直逡逑接将电子传递给胞外的Fe(III)、Mn(IV)、U(VI)等电子受体。逡逑m逡逑图1.4希瓦氏菌逡逑Figure邋1.4邋Shewanella逡逑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原介体转移给阳极,再从外电路转移到阴极;在阴极区电子将电子受体(如氧)还原,逡逑然后和透过质子互换膜(PEM)转移过来的质子转化为水[1Q3_1Q5]。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逡逑作原理如图1.5所示。逡逑逦—逡逑,逦1逦I逡逑outlet邋oxittolwis逦outlet逡逑逦逦邋.__邋products邋r+i逦^逡逑iff逦redact邋Sot邋j逦:逡逑:^邋—If逡逑_邋\!3逡逑LTj邋..-fl逡逑tolet邋>逦MK4*"邋U.逦/逦一邋inlet逡逑H1 ̄ ̄—邋-逦Hf邋oxidant逡逑图1.5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逡逑Figure邋1.5邋Working邋principle邋of邋microbial邋fuel邋cell逡逑MFC最基本的形式是利用微生物通过有机物质氧化产生电流。在MFC中微生物氧逡逑化有机物,细胞外的电子经由细胞膜转移到电极表面[1°6,1()7]。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释放逡逑出电子,生成阳离子。电子经由外电路转移到阳极,然后到阴极。质子徖移到阴极并联逡逑合电子和氧气产生水。因此,电流以类似于化学燃料电池的方式产生,但微生物在阳极逡逑表面起催化剂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反映进行,而其自身不受化学逡逑反应影响。MFC中的微生物不是真正的催化剂,因为它们从基质的氧化中获得能量,逡逑以支持自身生长并产生能量损失。MFC中的微生物可以从复杂的有机物质的氧化中获逡逑得细胞生长所需的全部能量和碳,因此MFC技术被认为是可自我维持能量的技术。只逡逑要条件有利于阳极相关微生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荣斌;张剑荣;朱俊杰;;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7年12期

2 李文龙;薛屏;;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的研究新进展[J];材料导报;2018年07期

3 吕清;张宝刚;刘晔;刘惠鹏;;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去除硫化物及产电的对比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4 朱娟平;王健;张太平;陈志良;朱能武;;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河流底泥修复[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5 李婉君;;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年08期

6 ;国际视角[J];科技传播;2017年16期

7 张立成;徐浩;李亚飞;程亚楠;毛天广;付岩;;连续流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试验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8 劳慧敏;李金页;贾玉平;;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6年03期

9 杨盟;张宝刚;王志俊;施春红;;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印染废水与同步产电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6年08期

10 谢涛;高艳梅;海热提;王晓慧;刘睿;李媛;刘晋羽;向龙;王伟龙;;微生物燃料电池群落结构最新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李茹莹;季民;;沉积物性质对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张军;李俊;廖强;叶丁丁;朱恂;;以竹炭管为阳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张晓璐;王雪梅;;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2)[C];2011年

4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成少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扩大化设计[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付德刚;;多学科交叉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刘晶晶;孙永明;孔晓英;李连华;李颖;田沈;杨秀山;袁振宏;;不同接种条件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分析[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华凌;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低性能高[N];科技日报;2016年

2 商艳凯 记者 衣春翔;哈工大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新成果[N];黑龙江日报;2015年

3 华凌;美研制出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4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6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8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荣斌;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杨改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活性阴极氧还原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3 陈悦佳;冻结融溶—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剩余污泥破解与产电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海萍;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孙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能拓展和机理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刘丽红;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活性菌及其对功率密度曲线回折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赵慧敏;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特性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刘宜胜;基于三角转子发动机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微小型电源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尤世界;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殷瑶;双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性能优化基础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s

本文编号:2749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49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