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非金属与金属共掺杂铁酸铋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9:05
【摘要】:铁酸铋(BiFeO3)是一种具备菱面体畸变的钙钛矿多铁材料,它的居里温度(Tc)高达1100 K,奈尔温度(TN)高达640 K,因此在室温下就可同时表现出铁电极化与铁磁性。由于具备特殊的螺旋G型反铁磁结构,BiFeO3表现出的宏观磁矩往往很弱,这使得它内部的磁电耦合也受到了限制,进而影响到其在电子存储等方向的应用。前人的研究表明,掺杂到BiFeO3的Fe位和O位均可有效地改善其磁结构,增强铁磁性。此外,BiFeO3属于一种带隙偏窄的半导体结构,在其Fe位和O位的掺杂还可有效地调节其能带结构,应用于光伏器件。因此,改善BiFeO3的磁性并扩展其在电子、光伏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计算机与密度泛函理论的快速发展,第一性原理已成为多铁材料研究领域的一种常规方法。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构建2×2×1的超胞,模拟了非金属(F、N、S)与不同金属共掺BiFeO3对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有如下结论:(1)非金属(F、N、S)与Cr共掺均会改变BiFeO3的Fe-O-Fe键角及Fe-O键长,使结构由单斜变为三斜,并分别产生~5.9μB,~6.0μB及~7.8μB的净磁矩。F、N掺杂BiFe0.75Cr0.25O3分别引进了电子与空穴,使体系在距离费米能级很近的地方产生了杂化态,减小能隙。而N掺杂BiFe0.75Cr0.25O3使BiFeO3对可见光的吸收更加敏感,可应用于光伏器件等相应设备。(2)BiFe0.75Mn0.25O3及F、N、S掺杂BiFe0.75Mn0.25O3的体系分别呈现出~8.8μB、~8.7μB、~7.1μB、~8.7μB的净磁矩。而BiFe0.75Co0.25O3及F、N、S掺杂BiFe0.75Co0.25O3的净磁矩分别为4.9μB、~7.0μB、~6.9μB、~4.9μB,其中F、N掺杂可以明显增大BiFe0.75Mn0.25O3的磁矩,主要是由于F和N均能改变Co的电子态,增强Co的局域磁矩。此外,N掺杂BiFe0.75Mn0.25O3以及F掺杂BiFe0.75Co0.25O3均能使体系表现出半金属性,明显增大的折射率,且吸收边缘移动至接近能量为0处,明显拓展了其吸收谱的范围。(3)非等价M(M=Na+、Mg2+)掺杂BiFe0.75Cr0.25O3的体系分别表现为金属性和半金属性,这是由于空穴掺杂导致了O 2p、Bi 6s及Cr 3d电子态的移动。而F掺杂到M掺杂的BiFe0.75Cr0.25O3(BFMCO)中以后,非等价Na+和Mg2+掺杂导致的金属性与半金属性均消失,这为其应用于自旋电子学提供了可能。此外,非等价Na+和Mg2+掺杂的BiFe0.75Cr0.25O3表现出高的静介电常数、大的折射率以及可见光区增强的光响应,证明了其在光伏器件领域的应用。而F掺杂后会使Al3+掺杂的BFCO的吸收边缘左移,进一步增强其可见光区的光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35.32
【图文】:

电极化,外延薄膜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到更高,Wang 等通过生长 BiFeO3外延薄膜,在实验上余极化强度可达 55 )/cm2,后来 Newton 等又采用第一 50-90 )/cm2。实验和理论上得出的结论均证明 BiFeO究者们对 BiFeO3极大的热情,他们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如 zhang 等通过生长外延薄膜得到稳定的 BiFeO3四方结/cm2,而 Wu[23]更是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生长出(111)化强度很大的结果。这些对 BiFeO3材料的研究表明,具性。

螺旋状,磁周期,磁性离子,外延薄膜


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时极化与磁矩的方向都形成了一定的偏转,产生相应的磁周期是 62+2nm 的摆线型螺旋结构,即每个 Fe 离子与周围,且存在较小的倾角。基于这一结构,磁性离子 Fe 离子的往往很弱。为了使增强 BiFeO3的磁性,人们尝试合成小于能完全抵消或采用外延薄膜、施加应变、离子掺杂等方式改前研究的热点。

基态能量,原子分布,倾向于,原子


C04)如图3.1所示。对应的,它们的基态能量如表3.1所示。结构表明N和S倾向于占据Cr周围的两个O原子(C01),而F倾向于占据不同Fe离子周围的O原子(C03)。图3.1 四种不同的X在BFCO中的原子分布(1)C01、(2)C02、(3)C03、(4)C04表 3.1 四种 X 掺杂 BFCO 的基态能量Configurations C01C02C03C04F-BFCO -251.041 -251.039 -251.145 -251.128N-BFCO -253.511 -253.451 -253.085 -253.077S-BFCO -248.074 -247.767 -247.806 -247.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俊明;南策文;;多铁性十年回眸[J];物理;2014年02期

2 符春林;潘复生;蔡苇;邓小玲;;铁电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向英;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隽楠;第一性原理研究铁基多铁性薄膜的物理性质[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2 罗丽荣;离子掺杂铁酸铋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韩二静;ZnO与ZnSb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3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63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9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