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喷淋密度下超亲水表面水平管降液膜流动及传热强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62
【图文】:
20世纪80年代早期,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具有较高传逡逑热性能,较小占地面积,结构简单的水平管降液膜蒸发器重新受到了重视12],典型水平逡逑管降液膜蒸发设备示意图如图1.1所示。水平降膜蒸发器作为蒸发操作的核心设备,其逡逑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蒸发效率和产品品质。为此,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围绕水平管降液逡逑膜蒸发技术的原理及强化传热措施,对降液膜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热质传递特性展开逡逑了大量工作。目前学者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管间流动形态、液膜分布特性以及蒸发传逡逑热实验和机理的宏观探索[3—7],业已指出传质主要发生在液滴或液膜在空中运动过程中,逡逑而传热主要发生在液膜周向和轴向铺展过程中。然而,对液膜内部的速度分布、温度波逡逑动、分区特性以及局部微细传热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现阶段的强化传热逡逑技术主要适用于较大喷淋密度,但较低的喷淋密度对应的较高回收率,较小的设备尺寸,逡逑因而,对低喷淋密度下的水平管降液膜流动特性、温度分布特性以及微细传热特性的研逡逑-1邋-逡逑
性除了对流型的转变你数有影响外,还对流型是否出现产生影响。Hu等[13]的研究表明,逡逑对于水等Ga较大的流体,只存在错列柱状流,而乙醇、乙二醇等Ga数适中的流体管逡逑间柱状流存在三种形式,分别为直列柱状流、错列柱状流和不稳定柱状流,如图1.3所逡逑示。虽然,有学者己经指出这种单独考虑流体物性而忽略界面特征来解释多种柱状流的逡逑形成机制并不严谨,但是流体物性对流型转变临界数的重大影响还是受到了学者的逡逑普遍认可。逡逑L^^Y)逡逑a邋)滴状流逦b)柱状流逦c邋)片状流逡逑图1.2水平管降液膜理想流型逡逑Fig.邋1.2邋The邋idealized邋inter-tube邋falling邋film邋models邋for邋horizontal邋tube逡逑Fujita和Tsutsui[19]实验研究了管间距对流型转变的影响,发现管间距对滴状流向柱逡逑状流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认为管间距是除了流量外影响管间流型的最重要因素。逡逑Roques等[2()]的研究表明,在中等管间距,转变数随着管间距的增加而增大。Wang等逡逑1181的研究表明,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流型转变的临界数增加,同时指出矩形管的柱逡逑状流范围相对于普通圆管明显变小。尽管,管间距对流型转变的影响显著,但是较大的逡逑管间距增大了液体撞击的动能
性除了对流型的转变你数有影响外,还对流型是否出现产生影响。Hu等[13]的研究表明,逡逑对于水等Ga较大的流体,只存在错列柱状流,而乙醇、乙二醇等Ga数适中的流体管逡逑间柱状流存在三种形式,分别为直列柱状流、错列柱状流和不稳定柱状流,如图1.3所逡逑示。虽然,有学者己经指出这种单独考虑流体物性而忽略界面特征来解释多种柱状流的逡逑形成机制并不严谨,但是流体物性对流型转变临界数的重大影响还是受到了学者的逡逑普遍认可。逡逑L^^Y)逡逑a邋)滴状流逦b)柱状流逦c邋)片状流逡逑图1.2水平管降液膜理想流型逡逑Fig.邋1.2邋The邋idealized邋inter-tube邋falling邋film邋models邋for邋horizontal邋tube逡逑Fujita和Tsutsui[19]实验研究了管间距对流型转变的影响,发现管间距对滴状流向柱逡逑状流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认为管间距是除了流量外影响管间流型的最重要因素。逡逑Roques等[2()]的研究表明,在中等管间距,转变数随着管间距的增加而增大。Wang等逡逑1181的研究表明,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流型转变的临界数增加,同时指出矩形管的柱逡逑状流范围相对于普通圆管明显变小。尽管,管间距对流型转变的影响显著,但是较大的逡逑管间距增大了液体撞击的动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磊;李敏霞;马一太;陈焕倬;;制冷系统用新型水平管降膜蒸发[J];化工学报;2013年11期
2 吕凯;王小飞;张颖;何茂刚;;水平蒸发管管间相邻液柱分离间距测量[J];化工学报;2012年03期
3 郭斌;李会雄;郭笃鹏;;水平管外降膜流动液膜厚度的测量及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4 何茂刚;范华亮;王小飞;吕凯;;水平管外降膜流动的膜厚测量和数值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5 叶学民;闫俊刚;李春曦;阎维平;;界面切应力和重力驱动下受热过冷薄膜的破断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何茂刚;王小飞;张颖;费继友;;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管外液体流动研究及膜厚的模拟计算[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7 兰忠;马学虎;王仁芳;周兴东;张宇;白涛;陈嘉宾;;固液界面效应影响竖壁沟流波动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8 许莉,王世昌,王宇新,凌毅;水平管外壁薄膜蒸发侧表面传热系数[J];化工学报;2004年01期
9 解利昕,李凭力,王世昌;海水淡化技术现状及各种淡化方法评述[J];化工进展;2003年10期
10 马学虎,高大志,安家明,朱晓波,陈嘉宾,邓新禄;功能表面降膜蒸发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温荣福;低压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微观机理及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林聪;水平异形管降膜蒸发流动与传热强化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王群昌;表面涂层分布构型对降液膜流动及传热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磊磊;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姜传胜;溴化锂溶液水平管吸收器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牛家豪;构型涂层管降膜吸收流动及热质传递特性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陈金波;水平管外降膜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忠凯;低温浓盐水水平管降膜蒸发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2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9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