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氧化物纳米纤维电化学析氢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3.36;TQ116.2
【部分图文】:
例如本实验通过 SEM 来观察煅烧前的纳米纤维是否存在结点,是否均一光滑这一现象从而可以调节前驱体溶液的浓度使其提高该材料析氢性能的活性。(6)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装配有能量色散光谱(EDX)是由 FEI Tecnai F-20 电子显微镜(Hillsboro, OR, USA)在 200 kV 处执行完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确定纳米粒子的晶型和尺寸。(7)本论文中所有的电化学检测包括循环伏安曲线,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塔菲尔曲线,恒电流充放电曲线都是通过 CHI 852C 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中国)来完成的。(8)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是通过三电极体系来检测物质的。其中被复合氧化物修饰的 FTO 作为工作电极(研究电极),石墨电极作为辅助电极(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在这特此强调一下,本论文中所强调的所有电压都是相对可逆氢电极电压。(9)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图简称 EIS 是由 (PARSTAT 2273, Ametek, USA) 在室温下检测的。此仪器的主要作用也是用来检测材料的活性的。.
9图 3-1(a)PVA/PMo12/NiAc2纳米纤维且磷钼酸与乙酸镍的摩尔比例为 1:5;) PVA/H3PO4/Mo7/NiAc2纳米纤维且磷,钼和镍三种元素的摩尔比例为 1:12:5;(c) PVA/Mo7/NiAc2纳米纤维且钼酸铵与乙酸镍的摩尔比例为 12:35。-2 展示的是三种复合氧化物在 600 oC 煅烧 5 个小时之后的 XRD 图。图, c分别代表PVA/PMo12/NiAc2纳米纤维且磷钼酸与乙酸镍的摩尔比例为7/NiAc2纳 米 纤 维 且 钼 酸 铵 与 乙 酸 镍 的 摩 尔 比 例 为 12:O4/Mo7/NiAc2纳米纤维且磷,钼和镍三种元素的摩尔比例为 1:12:5 的过与标准卡相比较,复合氧化物的特征峰和三氧化钼,钼酸镍以及五氧特征峰相重合。这可以说明三种复合氧化物煅烧之后的物质就是以上提根据原始的摩尔比例可以看出,以磷钼酸和乙酸镍为前驱体溶液的物质
第 3 章 结果与讨论煅烧形成了 PMo12Ni5O43.5(isogenous),以钼酸铵和乙酸镍为前驱体溶液的物质经过煅烧形成了 Mo12Ni5O41,以磷酸,钼酸铵和乙酸镍为前驱体溶液的物质经过煅烧形成了 PMo12Ni5O43.5/FTO (heterogeneous)。由于 PMo12Ni5O43.5(isogenous)中的磷元素是磷钼酸水合物中原本就有的故称其同源(isogenous)然而 PMo12Ni5O43.5/FTO(heterogeneous)中的磷元素是外加入的磷酸提供的所以称为异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雨湘;分析氢渗透曲线的新方法[J];焊接学报;1988年03期
2 熊昆;高媛;周桂林;;电解水析氢非铂催化剂的设计与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年06期
3 张胜涛,陶长元,黎学明,徐楚绍,徐星亮,杨林;锌粉在碱性介质中的析氢行为[J];电源技术;1998年01期
4 刘姝;王亮亮;姚钧;孙文强;范美强;;金属Ni掺杂催化AlLi/NaBH_4混合体系水解析氢(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05期
5 李贺,姚素薇,张卫国,王宏智;电化学技术制备析氢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5年07期
6 王梅丰,李国希,靳九成,黄桂芳,吴翠兰,史维东,周迭辉;离子束修饰提高钛阴极析氢活性[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7 高鹏;胡晨;朱永明;屠振密;;碱液中镍电极的析氢机理[J];材料保护;2010年12期
8 李凝;高诚辉;;非晶态合金催化析氢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08年02期
9 张庆芳,王有乐,马炜;铁碳体系析氢与吸氧反应过程净化废水机理的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石秋芝,杨长春,程鹏里,李月番,许景秀,石春芝;Ni-NiS合金析氢阴极的制备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典;刘建国;严川伟;韩长智;殷跃军;;不同缓蚀剂对锌粉在水中析氢行为的影响[A];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宋玉苏;陈德斌;张燕;;强碱性介质中纯铝大电流放电时析氢行为的初步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为民;吴纯素;吴荫顺;;化学镀铜过程中的析氢和沉铜[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鞠峰;王为;;高性能析氢电极的研制[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卫国;姚素薇;赵转清;龚正烈;;电化学法制备纳米晶Ni-W-P/p-Si电极及其催化析氢特性[A];2001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徐联宾;孙婷婷;张程伟;陈建峰;;多级孔道金属镍的制备与析氢电催化性能研究[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杨滨;张永俐;;铂/碳催化电极的析氢性能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李贺;姚素薇;张卫国;王宏智;贲宇恒;;Ni-Co-Ac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析氢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9 张卫国;姚素微;赵转清;王宏智;许磊;;半导体WO_3上化学沉积纳米Pd电极及其析氢特性[A];2002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卫国;刘洋;姚素薇;;化学沉积纳米金属Pd修饰半导体WO_3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析氢性能[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志强;我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N];科技日报;2014年
2 郑焕斌;金纳米粒子可大幅加速析氢过程[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吁艳林;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Ni基析氢电极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2 张卫国;催化析氢活性阴极设计、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04年
3 曹寅亮;高活性镍基析氢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碱性条件下析氢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4 元勇军;金属铱配合物在光致析氢中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何斌鸿;钼镍基硫(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析氢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郑振;电沉积法制备镍基二氧化铈复合催化析氢电极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邓子华;活性析氢催化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8 袁铁锤;电沉积Ni-S合金析氢阴极材料及析氢机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胡晓阳;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银颖;二维氮化碳与二硫(硒)化钼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析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娜;CuBi_2O_4基催化剂的构建及光电析氢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2 李闯;复合氧化物纳米纤维电化学析氢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3 许愉梓;(类)石墨烯基材料的构建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李勐勃;钴及其化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赵丽;MoS_2/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6 何素妤;碳(磷)化镍/碳材料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赵耀星;钨基自支持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8 黄丽蓉;Pt-Fe双金属纳米粒子修饰泡沫镍电极的可控制备及析氢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9 石轩铭;镍磷/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电化学析氢性能的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10 王帅帅;氮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析氢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1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3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