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不对称炭膜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1:11
   膜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的共性技术之一。作为膜技术的核心,高性能膜材料被认为是目前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战略性新材料。炭分子筛膜,简称炭膜,是由聚合物膜经高温热解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炭基膜材料。炭膜具有膜材料高效节能的技术优势和炭材料发达的极微孔道的结构特性以及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表现出优异的气体渗透分离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均质炭膜由于质脆,很难做薄,尽管具有优异的本征气体渗透分离性能,但实际的气体渗透通量还是无法满足商业应用需求,因此,提高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是实现炭膜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本论文从膜结构设计出发,制备具有不对称结构的炭膜,通过减少表面分离层的厚度,提升其气体渗透通量。借助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手段,研究相转化过程中孔结构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制膜工艺、热交联及炭化过程对膜不对称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出具有不对称结构的聚合物膜、热交联膜及气体分离炭膜;并通过制备工艺的优化,调控不对称聚合物膜、热交联膜及气体分离炭膜的孔结构及性能;在此基础上,探讨炭膜对CO2气体的渗透机制。(1)以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采用干-湿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聚合物膜,通过光学显微镜及光穿透实验,研究了 PAN铸膜液在相转化制膜过程中孔结构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相转化过程中溶剂与非溶剂发生交换,首先形成致密层,继而形成具有海绵状孔的过渡结构,指状孔结构随着溶剂与非溶剂的交换而逐渐长大,直至周围的聚合物凝胶并固化为止;相转化过程中孔结构的形态是由聚合物贫相的生长速率及聚合物富相的凝胶速率共同调控,当聚合物贫相生长速率大于聚合物富相凝胶速率,易形成指状孔结构,而当聚合物贫相生长速率小于聚合物富相凝胶速率,则形成海绵状孔结构;调控聚合物贫相生长速率(非溶剂扩散进入铸膜液的速率及非溶剂在铸膜液中的扩散速率)更容易实现对不对称膜的孔结构的调控。(2)将PAN不对称膜进行热交联和炭化,制备不对称炭膜,研究了热交联过程及炭化过程对PAN不对称交联膜及炭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 PAN不对称膜的热交联机理。结果表明,PAN交联以分子内环化为主,同时发生分子间交联;分子内环化过程中,PAN分子链的α-H发生脱氢反应形成-C=C,同时PAN分子链中的β-C被氧化为羰基,并且-C≡N键断裂环化形成-C=N键,形成三种分子内交联结构;分子间交联过程中,两个PAN分子链的β-C与O结合形成C-O-C键,形成交联结构。热交联工艺条件对所制备的不对称交联膜的结构、渗透分离性能、热及化学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随着交联温度升高,PAN非晶区内的分子结构重组并向有序化转变,准晶结构逐渐生长,当交联温度达到180℃以上,原有的准晶体系受热破坏,逐渐转变成较稳定的梯型结构。随交联温度的升高及恒温时间的延长,膜的气体渗透通量逐渐升高,对PEG及BSA的通量降低、截留率升高,同时交联膜表现出优异的热及化学稳定性。所制备的不对称交联膜可应用于制备耐溶剂超滤膜或制备耐溶剂纳滤膜及气体分离膜的基膜。PAN交联膜经炭化所制备的炭膜仍保持了原有的不对称膜结构,并转化为无定型炭结构,形成发达的介微孔结构;提高炭化温度,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增加,而延长恒温时间,气体渗透通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在较优化的炭化工艺条件下,PAN不对称炭膜的02渗透通量可达2905GPU,O2/N2选择性为1.1,与文献数据相比,所制备的PAN不对称炭膜的O2渗透通量提升了 1个数量级。(3)尽管采用PAN材料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不对称结构的炭膜,表现出极高的气体渗透性,但其气体的分离选择性较低,无法制备出兼具高渗透性及高选择性的气体分离膜。因此,本文以PMDA-ODA型聚酰胺酸为原料,制备具有不对称结构的PI基气体分离炭膜,并研究相转化及炭化工艺参数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不对称结构气体分离炭膜的气体渗透机制。结果表明,以PMDA-ODA型聚酰胺酸为前驱体,可以制备出具有高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的气体分离炭膜;改变相转化过程可以影响不对称膜的结构及性能,增加铸膜液黏度及初生膜的致密层厚度,可以得到海绵状孔较多的膜结构,并使炭膜的渗透通量降低;提高不对称炭膜的炭化温度,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先增加后降低,选择性增加,而延长恒温时间,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增加,选择性略有降低。通过相转化和炭化工艺和参数的调控与优化,可以制备出具有无缺陷表面致密层、海绵状孔与指状孔支撑层及优异气体渗透分离性能的不对称结构炭膜;在最优条件下所制备的不对称气体分离炭膜的O2渗透通量为49.3GPU,02/N2选择性为4.5,与现有的文献数据相比,在相同选择性下,02的渗透通量提高了约60%。通过对不同炭化温度所制备不对称炭膜的CO2气体吸附性能的拟合发现,随着炭化温度升高,炭膜的CO2的吸附系数先增加后降低,而CO2的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逐渐降低,表明C02在炭膜中的扩散速率是决定CO2的渗透性能的控制步骤;采用Sips方程拟合所表现出的良好拟合效果,表明炭膜的极微孔结构及尺度存在不均匀性。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051.893
【部分图文】:

炭膜,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机理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通过膜而弱吸附性气体的吸附及扩散被限制,从而达分离。??机理??照气体的分子动力学直径的差异而进行分离,气体分,而截住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体分离性能良好的炭膜来说,气体分离机理主要为后,主要适用机理为表面扩散;当孔径介于0.3-0.5nm子筛分。??

示意图,厚度梯度,示意图,添加剂


SPU)两种聚氨酯(PU)为添加剂,对PES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U为添加剂,PES膜的孔隙率及透气性增加;当添加剂添加量升导致溶剂与非溶剂的扩散速率下降,制备的PES膜的孔径及渗透性PU的膜相比添加ETPU的PES膜的渗透性及孔隙率明显升高。??刚以PEG为添加剂,制备聚氯乙烯(PVC)不对称膜,研究PEG能的影响,在PVC膜中少量加入PEG,有利于的指状结构的形高时,得到海绵状孔结构,制备的膜具有高的水通量、优异的热膜领域;Zhang等在PEI/DMAc成膜体系中以PVP?(K30)为纳滤不对称膜,随着PVP添加量由0%增加至8.0%,PEI膜对亚基蓝浓度为35pmol/L)的通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添加量为2.0%P基蓝的截留率逐渐升高。??刮膜厚度??度可以影响膜的结构[i39]。如图1.6所示,当膜厚度较薄时,得到膜厚逐渐增加达到一定厚度时,则指状孔结构开始出现。存在一C,膜的结构实现由海绵状结构到指状孔结构的突变??

示意图,相转化,光穿透,过程


Fig.?2.1?Schematic?of?phase?inversion?process?by?optical?microscopy.??自制的光穿透实验装置测试相转化过程中膜的光穿透曲线(原理图如玻璃板上刮制初生膜,经溶剂蒸发一段时间后,将膜浸入非溶剂凝胶分离过程中光穿透率的变化。??II?Light?source??n12?3?^?n???'Detector???Multimeter—?IEEE-488?— ̄?日??Computer??1.?Coagulant,?2.Glass?plate,?3.?Casting?fil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红;张兵;张满闯;周佳玲;王同华;;聚丙烯腈基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2015年10期

2 聂飞;贺高红;赵薇;鞠佳;李皓;;疏水SiO_2/PTFPMS杂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J];化工学报;2014年08期

3 王金渠;杨建华;李华征;李良清;;沸石分子筛膜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4 康为清;时历杰;赵有璟;张大义;张宏韬;王敏;;水处理中膜分离技术的应用[J];无机盐工业;2014年05期

5 徐龙泉;彭黔荣;杨敏;汪德祥;刘娜;曹淑莉;;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成药;2013年09期

6 王华;刘艳飞;彭东明;王福东;鲁曼霞;;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应用化工;2013年03期

7 韩虎子;杨红;;膜分离技术现状及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年05期

8 雷小佳;;现代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年08期

9 孙本惠;;热力学及动力学因素对L-S相转化法制备非对称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1期

10 宋东升;杜启云;王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琳;聚酰亚胺基炭膜的制备、热解机理及结构调控[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秦显营;聚丙烯腈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演变与控制[D];东华大学;2012年

3 胡秀颖;预氧化过程中聚丙烯腈纤维结构演变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晓光;中空纤维透析膜的制备、传质特性及其在低温保存中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振雷;聚醚砜树脂杂化膜的制备与表面结构调控[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2 何丰;纳米孔碳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0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60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