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分级结构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锂硫电池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08 16:32
   锂硫电池理论比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 kg-1,具有价格低、环境友好、无毒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的下一代二次电池体系之一。然而,硫的绝缘性、硫与硫化锂之间的巨大体积差异、可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导致锂硫电池硫仍然面临着利用率低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目前文献中报道的锂硫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百分比普遍低于70 wt%,单位面积负载量大都低于2 mg cm-2,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要求。近年来,不使用粘结剂以及导电剂的自支撑电极,因其能够实现高硫百分含量以及高面积负载量,被认为是解决锂硫电池“双低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文献中报道的自支撑电极构造方法主要通过使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低维碳材料的组装体。这些自支撑电极的比表面积低,活性物质在电极中难以在电极中均匀负载,导致反应动力学差、硫利用率低、难以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自支撑电极结构设计角度出发,结合静电纺丝技术,以分级结构碳材料构筑自支撑电极,进而构造高性能锂硫电池。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搭建静电纺丝设备,并以此制备了表面垂直排列石墨烯的碳纤维及中空碳纤维两种分级结构碳材料。相对于结构单一的碳纳米纤维,通过将垂直石墨烯片有序组装在碳纳米纤维上,能够耦合一维结构、二维结构、三维结构的结构优势。相对于碳纳米纤维,中空碳纤维则具有更大的空腔,可以为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预留了足够的空间。(2)通基于聚苯并噁嗪/二氧化硅共组装,发展了一种简便的溶胶-凝胶制备结构参数可控的氮掺杂中空碳球和氮掺杂中空碳碗的新方法。为了解决中空碳纤维内部空间利用率的问题,设计了以聚苯并噁嗪/二氧化硅共组装体为模板的静电纺丝策略,制备了具有yolk-shell结构的分级结构碳纤维。这种碳纤维可以有效地耦合其内核和外壳材料的结构优势,具有高比表面积、氮掺杂以及良好的三维导电网络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自支撑电极结构。(3)考察了 yolk-shell结构的分级结构碳纤维在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yolk-shell结构电极不仅继承了其独立结构单元的优点,并展现出有趣的协同效应,能有效抑制“穿梭效应”。负载硫以后,yolk-shell结构的碳纤维在70 wt%的活性物质百分比以及4 mg cm-2的高面积负载量下表现出了高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进一步将面积负载量提高至16mg cm-2,在0.1 C循环50圈后面积容量仍然高达15.5 mAh cm-2。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27.11
【部分图文】:

反应原理,电池


二次电池体系。??相比于传统的摇椅式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主要是通过S-S键的断裂/生成??来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其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锂硫电池反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多硫离子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和歧化反应,是涉及电子离子传递的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具体反应过程如下:??S8?+2e'?sl'?(1-1)??3Sl_+?2e-〇4S| ̄?(1-2)??2S|-+?2e ̄o3S|-?(1-3)??S|-+?4Li++?2e-〇?2Li2S2?(1-4)??Li2S2+?2Li++?2e_<=>?2Li2S?(1-5)??discharge?charge?/a\??e??1?e?'??(:)|?*1?toad/Cfwq^i?<?|?(.)??/盤?s—le??\?carbonadditive??^^艺一-??(b)??Discharge:?Li2S8,?Li2S&?UjjSj??So?<-......?U2S2/U2S??°?Charge:?LijSg,?LijSg,?Li2S3?z?^?z??insoluble?Soluble?in?liquid?electrolyte?insoluble??图1-1锂硫电池的反应原理[1]??2??

示意图,充放电曲线,电池,效应


??典型的锂硫电池充放电曲线如图1-2所示。基于38与!^23的多相转化,整??个放电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7]:??第一阶段:放电曲线中的第一个放电平台发生在2.3?V(?Vs丄i+/Li,下同)第??一阶段是固-液两相转变区,由固相的单质S8&原为可溶性的Li2S8。??第二阶段:从2.3?V到2.1?V的第一个电位下坡,对应着液相中长链的多硫??化物,进一步被还原成较短链的Li2Sx?(4SxS8)的液-液相反应。同时随着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溶解,电解液的粘度增大。??第三阶段:在2.1?V处,放电曲线呈现出一个长平台,对应着液相中的Li2Sx??被进一步还原,形成难溶性的U2S2和LhS。??第四阶段:该阶段主要为Li2S2转变为Li2S的固-固相反应。由于Li2S2和??Li2S均不溶于电解液

比容量,能量密度,电池,放电曲线


??典型的锂硫电池充放电曲线如图1-2所示。基于38与!^23的多相转化,整??个放电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7]:??第一阶段:放电曲线中的第一个放电平台发生在2.3?V(?Vs丄i+/Li,下同)第??一阶段是固-液两相转变区,由固相的单质S8&原为可溶性的Li2S8。??第二阶段:从2.3?V到2.1?V的第一个电位下坡,对应着液相中长链的多硫??化物,进一步被还原成较短链的Li2Sx?(4SxS8)的液-液相反应。同时随着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溶解,电解液的粘度增大。??第三阶段:在2.1?V处,放电曲线呈现出一个长平台,对应着液相中的Li2Sx??被进一步还原,形成难溶性的U2S2和LhS。??第四阶段:该阶段主要为Li2S2转变为Li2S的固-固相反应。由于Li2S2和??Li2S均不溶于电解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帆;;多孔分级结构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研究概述[J];广州化工;2012年22期

2 吴静;顾国昌;赵蕴龙;高振国;侯国照;;自组网中一种稳定的多层分级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3期

3 陈哲;陈峰;徐娜;;水热法合成海胆型镍的分级结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 赵佶;;道康宁推出电力电子行业碳化硅晶圆分级结构[J];半导体信息;2014年03期

5 杜国芳;许光扬;罗玉辉;李孝攀;陈玖福;马真秀;;花状二氧化锡分级结构的可控合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6 许聪;杭会会;周广松;孟德娴;王云;张维光;殷竟洲;;中空分级结构ZnO的控制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王惠明;董文辉;邓向冬;;3D电视的分级结构和主客观测评[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年01期

8 张东凤;牛丽亚;郭林;;分级结构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策略[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9 李世超;高婷婷;周国伟;;三维分级结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5年12期

10 李秀峡;郭小蕊;梁琦;孟范成;;空心椭圆状分级结构γ-AlOOH的无模板水热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飞翔;过渡金属化合物分级结构的构筑与电化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葛俊;牙釉质和骨的分级结构和纳米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董群;生物分级结构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旺;蝶翅分级结构功能氧化物的制备与耦合性能探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蒋淑兰;面向微超级电容的碳基微纳分级结构制备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盛文军;Si/ZnO微纳分级光阳极结构制备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成祥;TiO_2基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孟可可;仿生超疏水金属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邓崇海;分级结构半导体材料的绿色化学合成及其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朱玲辉;基于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的气体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绍凤;模板法制备分级结构纳米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林乐乐;分级结构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锂硫电池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8年

3 邓炜佳;分级结构寡聚苯胺的低初始pH值合成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丁兵;电纺制备ZnO基复合纤维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年

5 曹红帅;过渡金属钴基化合物分级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催化特性[D];黑龙江大学;2018年

6 吴娟;镍钴硫(磷)化物微纳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牟红宇;Ag/ZnO分级结构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8 王超;球形分级结构的新型制备方法、形成机理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9 赵岳五;分级结构碲的可控合成、表征及应用[D];温州大学;2012年

10 刘玉容;二氧化钛基金属氧化物分级结构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5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75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