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SiC基复相导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07:35
   碳化硅(SiC)陶瓷以其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已经在众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SiC陶瓷仅次于金刚石的高硬度,使得目前SiC陶瓷的后期加工成型较为困难,而且性能优异的单相SiC陶瓷往往表现出半导体的性质,不利于其在导电领域的应用。通过调控SiC陶瓷的导电性能到100Ω·cm以下时,可以满足电火花加工的要求,从而能够对SiC陶瓷进行快速精确及复杂型面的加工。目前,对SiC陶瓷电学性能调控的研究还不完善,调控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开展SiC基复相导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对于SiC陶瓷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制造及拓展其应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组分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常压固相烧结、常压液相烧结和热压液相烧结等致密化途径制备SiC基复相陶瓷,并对其相对密度、组成成分、微观结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选用2200℃作为烧结温度考察ZrB_2含量对相成分、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电渗流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ZrB_2含量的ZrB_2/SiC复相陶瓷的相对密度都在99%以上,几乎完全致密。随着ZrB_2含量增加,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逐渐提高。同时,伏安特性曲线的非线性逐渐弱化,电阻率逐渐下降,这主要归因于导电路径中晶界的变化。当ZrB_2含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渗流阈值)附近,电阻率会急速下降,预示着渗流通路的形成。通过渗流模型可计算得出,该渗流阈值为10.8 vol%(19.7wt%),这一数值要比传统的导电颗粒连续连接模式的渗流阈值低很多(33vol%),原因是该渗流通道是由ZrB_2-SiC-ZrB_2连接模式构成,其晶界势垒较SiC-SiC晶界势垒已显著降低而使晶界导通。其后,以SiC-20wt%ZrB_2为原料采用常压固相烧结的方式在氩气环境下调控烧结温度制备出ZrB_2/SiC复相陶瓷,研究发现调控烧结温度可以控制陶瓷的微观结构,进而可以调控陶瓷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对比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得的复相陶瓷发现:在1900℃烧结的样品相对密度较低,气孔相互贯通;提高烧结温度到2000℃时,样品的相对密度增加,气孔相互孤立分布,电阻率由连续气孔控制转变为晶界控制,导致电阻率大幅下降;继续提高烧结温度到2100℃时,相对密度进一步降低,SiC晶粒逐渐长大,晶界相减少,从而导致电阻率的继续下降;当烧结温度为2200℃时,烧结样品中碳的结晶度提高,包裹ZrB_2晶粒的无定型层消失,晶界变清晰干净,SiC晶粒继续增大并长成柱状晶,渗流通道形成导致电阻率再次大幅下降。但烧结温度过高会造成SiC晶粒过度生长,导致材料的弯曲强度降低。因此,为保证较低的电阻率和较高的强度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为2200℃。随后,探讨氩气环境下常压液相烧结SiC陶瓷的致密化技术途径,考察了分散介质、分散剂、有无埋粉烧结及烧结温度对SiC陶瓷相对密度、组成成分、微观结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作分散介质和加入分散剂均对所分散的粉体有活化作用,降低烧结粉体的烧结活化能;液相烧结过程中,液相烧结助剂由于高温作用会挥发而损失,埋粉烧结方式可补偿这种损失;1950℃-2000℃烧结的样品具有最高的相对密度(97%),在2000℃烧结的样品的弯曲强度最高;不同温度下烧结的样品的电阻率均较低,约为10~1Ω·cm量级,这是高温烧结过程中Al原子对SiC晶粒进行掺杂引起的。最后,采用热压液相烧结工艺添加氧化石墨烯GO作为第二相制备SiC基复相陶瓷,考察溶剂类型、组成成分、微观结构对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在无机溶剂水中分散时,由于GO所带的-OH或-COOH等官能团可提供溶剂化力,容易在其表面形成水化膜,可保证GO片良好分散,而在有机溶剂乙醇中不存在溶剂化膜,因此GO在乙醇中容易团聚;GO的加入可提高陶瓷的弯曲强度但降低了陶瓷的断裂韧性;烧结过程中GO片在样品中沿垂直于压力的方向分布,导致陶瓷的电学各向异性增强。为考察晶粒大小对电学性能的影响,对样品进行1800℃退火处理,结果发现无埋粉退火的样品晶粒长大,并引起电阻率的降低和电性能各向异性的削弱。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74.1
【部分图文】:

SiC基复相导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三种主要的SiC晶体结构示意图(3C、4H、6H)

密封器件,碳化硅


图 2.3 各种碳化硅密封器件Fig. 2.3 SiC ceramics used as sealed devices耐磨损机械部件开始,SiC 陶瓷已逐步进高温强度、抗蠕变性、抗氧化性等方面,用于制作燃烧室、涡轮动叶片、定叶片等利用 SiC 良好的导热性制作的大容量超度地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功能。SiC 热导率半导体硅单晶较接近,因而散热效果好,的剥离。为了提高 SiC 陶瓷的电阻率,加的晶界层,从而满足了封装基板材料的绝三代反射镜材料[34, 35](图 2.4),其特点是热膨胀系数以及容易轻量化成型制作,在

轻量化,反射镜


Fig. 2.3 SiC ceramics used as sealed devices蚀、耐磨损机械部件开始,SiC 陶瓷已逐步进入到于在高温强度、抗蠕变性、抗氧化性等方面,SiC此可用于制作燃烧室、涡轮动叶片、定叶片等。究所利用 SiC 良好的导热性制作的大容量超大规大幅度地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功能。SiC 热导率远高,与半导体硅单晶较接近,因而散热效果好,也能起硅的剥离。为了提高 SiC 陶瓷的电阻率,加入阻值的晶界层,从而满足了封装基板材料的绝缘第三代反射镜材料[34, 35](图 2.4),其特点是高弹低热膨胀系数以及容易轻量化成型制作,在大口越不可替代[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茂超;张红霞;陈辉;;Mo_5Si_3-20%Al_2O_(3p)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7年10期

2 张改萍;;(ZrO_2/Al_2O_3)复相陶瓷内衬管耐腐蚀性能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年24期

3 费翔;杨建;张超;丘泰;;ZrSiO_4-Al_2O_3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陶瓷;2013年07期

4 阚艳梅,靳喜海;复相陶瓷的内在增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陶瓷学报;1998年04期

5 蔺玉胜,杨静漪,李理,候耀永;热蚀刻技术在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陈达谦,陈虹,李文善,王长文;莫来石—钛酸铝复相陶瓷研究[J];现代技术陶瓷;1995年03期

7 江东亮,李雨林,王菊红,马利泰,杨熙;碳化硅-硼化锆复相陶瓷的增强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0年02期

8 杜伟坊,肖汉宁,杜海清;碳化硅基复相陶瓷的高温氧化及其对强度的影晌[J];硅酸盐学报;1992年05期

9 唐会毅;朱德贵;刘博;孙红亮;;Ti_3SiC_2-64vol%SiC复相陶瓷高温氧化机理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10 陈建华;陆洪彬;冯春霞;李文丹;单月圆;;Al_2TiO_5-Al_2O_3复相陶瓷的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军;SiC基复相导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2 吕晓旭;ZrB_2/ZrC-SiC复相陶瓷纤维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3 马丽;TiB_2基复相陶瓷制备及抗侵彻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焦宝祥;注凝成型制备高性能氧化铝一氧化锆复相陶瓷[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5 李美娟;AIN/BN复相陶瓷的SPS制备、显微结构与性能调整[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程本军;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窑具的使用过程数学模拟、纳米改性及其设计与制备[D];浙江大学;2006年

7 周松青;碳化硅及其复相陶瓷高温摩擦学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郑辉;0-3型混合共烧钛酸钡/镍锌铁氧体复相陶瓷的形成及其电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刘小强;复相陶瓷的结构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苗洋;ZrB_2/SiBCN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抗氧化与耐烧蚀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兰;Al_2O_3复相陶瓷/铁基复合材料磨料磨损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2 刘泽潭;B_4C–TiB_2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3 敖冬飞;HfB_2/SiBCN复相陶瓷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周俊杰;(1-x)SrTiO_(3-x)NiFe_2O_4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其磁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曹维肖;B_4C增强TiB_2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6 许璐迪;原位合成致密TiC_x/SiC复相陶瓷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7 王盼;WCoB-TiC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8 潘红星;CNWs(CNTs)/Si_3N_4复相陶瓷的微结构与电磁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9 刘强;Si_3N_4-hBN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10 余锦程;TiB_2粉体与TiB_2-SiC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8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88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