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MIS结构界面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06:18
钛酸锶(SrTiO3,STO)是一种具有典型钙钛矿结构的绝缘体,近年来各项实验表明,用氩离子(Ar+)轰击绝缘SrTiO3后,其表面准二维导电层会具有光致荧光,磁阻效应、持续光电导效应、金属绝缘相变、自旋轨道耦合等性质,这些性质主要与SrTiO3表面的氧空位有关。氧空位是STO导电层中的重要缺陷,但是关于氧空位的缺陷能级的相关研究十分稀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深能级瞬态谱是目前检测深能级杂质和缺陷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深能级瞬态谱的手段可以很好的获得样品中氧空位缺陷信息。针对上述背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基于锁相放大技术,搭建DLTS测试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的深能级瞬态谱测试功能。用锁相放大器和电流放大器组成瞬态电容测试,并调节仪器参数降低噪音,确定了锁相放大器时间常数TC为100500和电流放大器放大倍数为1k或10k时,对瞬态电容的测量精度达到较高水平;使用温度控制仪进行温度控制,采用缓慢连续升温的方式,使温度调节自动化;使用LabVIEW软件编...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TO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第二章实验和方法2.1MIS结构样品制备本实验MIS结构样品的制备分为三个阶段:基底半导体层的制备;绝缘层的制备;电极的生长。基底制备是通过Ar+轰击技术,而绝缘层和电极的制备是通过磁控溅射技术。2.1.1Ar+轰击STO表面改性原理本文轰击用的离子源为考夫曼离子源。其基本原理是在电场作用下,阴极灯丝发射电子,这些电子在磁场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被加速,并与通入腔体内的少量氩气相互碰撞,使氩气分子电离为氩离子,氩离子同样会被电场和磁场加速,向四周移动,其中少量氩离子会向样品方向移动,轰击样品表面。其原理如图2-1所示:图2-1考夫曼离子源原理示意图考夫曼离子源可以产生高能离子束(2000eV)。如图所示,阴极和阳极之间会产生很强的静电场,在该场的作用下阴极灯丝发射电子并向阳极运动,同时电子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在两力共同作用下,电子不断在腔体中回旋运动,不断与氩气碰撞,产生氩离子。大多数的氩离子会向四周移动,打在腔体表面,只有少量的氩离子会被电场和磁场加速,轰击到样品表面。本文中,采用氩离子轰击<100>晶向的钛酸锶单晶片。Ar+轰击在STO表面会产生一定厚度的缺陷损伤层,该层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其导电性主要与层中产生的氧空位缺陷有关。其中,由于材料中不同原子的扩散速度不一样,所以缺陷形成会与离子束的优先溅射原则相关。钛酸锶对氧的优先溅射示意图如图2-2所示。
第二章实验和方法7图2-2Ar+轰击对氧的优先溅射示意图[41]在STO的晶体中,氧原子的有效质量小于钛原子和锶原子;同时,按原子距离来看,相邻的氧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使最小的;最后从晶体结构上来看,一个钛原子周围有6个Ti-O键,而氧原子周围只有2个Ti-O键。综上所述,整个晶体对氧原子的束缚比对钛原子和锶原子的束缚要弱,在离子轰击的过程中,氧原子更容易被离子束轰出样品的表面,形成氧空位,所以在Ar+轰击STO表面形成的导电层中,主要缺陷为氧空位缺陷。同时。由于在整个轰击过程中,缺陷的热扩散作用,氧空位还会向半导体更深处移动,使Ar+的穿透深度以下的深度也出现氧空位。Ar+轰击STO表面形产生氧空位缺陷,氧空位发射电子作为载流子,该过程中,载流子浓度可以等效为掺杂剂量。样品表面单位面积注入的离子总数即是掺杂剂量,其满足式(2-1):=(2-1)其中剂量的单位是ions/cm2,I是束流,单位A;t是注入的时长,单位s;q是电子电荷;n是电荷数;A是轰击的面积,单位cm2。由上式可知:延长轰击时间可以改变样品中的掺杂剂量,时间越长,掺杂剂量会越高,禁带中的缺陷数量会越多,导电层的导电性将会越好。但是,Ar+轰击STO形成的表面导电层厚度只由轰击能量决定,导电层厚度为:241413211/t/i/ZZρWE.L(2-2)其中L是导电层厚度,单位,Ε是轰击能量,单位eV,W是样品的平均原子重量,ρ是样品的平均密度,Zi,t分别是离子和样品的原子数量[42]。对于Ar+轰击的SrTiO3样品L=0.47E2/3。
本文编号:2988546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TO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第二章实验和方法2.1MIS结构样品制备本实验MIS结构样品的制备分为三个阶段:基底半导体层的制备;绝缘层的制备;电极的生长。基底制备是通过Ar+轰击技术,而绝缘层和电极的制备是通过磁控溅射技术。2.1.1Ar+轰击STO表面改性原理本文轰击用的离子源为考夫曼离子源。其基本原理是在电场作用下,阴极灯丝发射电子,这些电子在磁场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被加速,并与通入腔体内的少量氩气相互碰撞,使氩气分子电离为氩离子,氩离子同样会被电场和磁场加速,向四周移动,其中少量氩离子会向样品方向移动,轰击样品表面。其原理如图2-1所示:图2-1考夫曼离子源原理示意图考夫曼离子源可以产生高能离子束(2000eV)。如图所示,阴极和阳极之间会产生很强的静电场,在该场的作用下阴极灯丝发射电子并向阳极运动,同时电子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在两力共同作用下,电子不断在腔体中回旋运动,不断与氩气碰撞,产生氩离子。大多数的氩离子会向四周移动,打在腔体表面,只有少量的氩离子会被电场和磁场加速,轰击到样品表面。本文中,采用氩离子轰击<100>晶向的钛酸锶单晶片。Ar+轰击在STO表面会产生一定厚度的缺陷损伤层,该层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其导电性主要与层中产生的氧空位缺陷有关。其中,由于材料中不同原子的扩散速度不一样,所以缺陷形成会与离子束的优先溅射原则相关。钛酸锶对氧的优先溅射示意图如图2-2所示。
第二章实验和方法7图2-2Ar+轰击对氧的优先溅射示意图[41]在STO的晶体中,氧原子的有效质量小于钛原子和锶原子;同时,按原子距离来看,相邻的氧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使最小的;最后从晶体结构上来看,一个钛原子周围有6个Ti-O键,而氧原子周围只有2个Ti-O键。综上所述,整个晶体对氧原子的束缚比对钛原子和锶原子的束缚要弱,在离子轰击的过程中,氧原子更容易被离子束轰出样品的表面,形成氧空位,所以在Ar+轰击STO表面形成的导电层中,主要缺陷为氧空位缺陷。同时。由于在整个轰击过程中,缺陷的热扩散作用,氧空位还会向半导体更深处移动,使Ar+的穿透深度以下的深度也出现氧空位。Ar+轰击STO表面形产生氧空位缺陷,氧空位发射电子作为载流子,该过程中,载流子浓度可以等效为掺杂剂量。样品表面单位面积注入的离子总数即是掺杂剂量,其满足式(2-1):=(2-1)其中剂量的单位是ions/cm2,I是束流,单位A;t是注入的时长,单位s;q是电子电荷;n是电荷数;A是轰击的面积,单位cm2。由上式可知:延长轰击时间可以改变样品中的掺杂剂量,时间越长,掺杂剂量会越高,禁带中的缺陷数量会越多,导电层的导电性将会越好。但是,Ar+轰击STO形成的表面导电层厚度只由轰击能量决定,导电层厚度为:241413211/t/i/ZZρWE.L(2-2)其中L是导电层厚度,单位,Ε是轰击能量,单位eV,W是样品的平均原子重量,ρ是样品的平均密度,Zi,t分别是离子和样品的原子数量[42]。对于Ar+轰击的SrTiO3样品L=0.47E2/3。
本文编号:2988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98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