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掺杂SnO 2 的导电性及稳定性增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16:46
为了提高SnO2导电性以及稳定性,常对其进行掺杂使用。涉及金属的d轨道和稀土金属的f轨道,传统的理论计算往往低估了带隙。为了拟合实验数据,通常使用哈伯德(U)参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与纯SnO2的能带结构相比,Ce掺杂后带隙引入了一种新的电子态。导带和价带变得更加致密,带间波动更加平稳。Ce掺杂后减小了价带和费米能级之间的宽度,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降低,增强了导电性。Ce掺杂后体系的局域化程度增加,可知掺杂后Ce-O的局域化强度大于Sn-O的局域化强度,掺杂体系的稳定性提高,为过渡金属的改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7(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体系的晶胞图。(a)SnO2单胞;(b)Ce掺杂SnO2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Ce掺杂浓度对SnO2体系态密度的影响,图4计算了掺杂浓度分别为3.13%、4.17%、6.25%、12.5%的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由图4可知,Ce掺杂后,上价带主要由O的2p态贡献,部分由Sn的4d、5s、5p态和Ce的4f态贡献。下价带主要由O的2s态和Sn的4d态贡献,部分由Ce的5p态贡献。导带主要由Ce的4f态贡献,部分由Sn的5s、5p态和Ce的5d态以及O的2p态贡献。与图2(b)本征SnO2的态密度相比,在导带和价带中引入了新的电子态,缩短了价带与费米能级之间的距离。体系掺杂后,由于4f轨道电子的存在,其能量比本征半导体中Sn的5s、5p态的能量要高,有更多的导电空穴产生,使价带上移,提高导电性。由图4可知,Sn1-xCexO2体系导带的大小主要是由O的2p态和Ce的5d、4f态以及Sn的5s态贡献;价带的大小主要是由O的2p态和Sn的4d、5p态贡献,改变这些原子态的贡献进而调节带隙的大小和费米能级的位置。图3 Sn1-xCexO2体系的能带结构
Sn1-xCexO2体系的能带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b,S共掺杂SnO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分析[J]. 丁超,李卫,刘菊燕,王琳琳,蔡云,潘沛锋. 物理学报. 2018(21)
[2]不同浓度Cu掺杂SnO2材料电学和力学性质的研究[J]. 赵彩甜,王景芹.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7(06)
[3]Fe掺杂SnO2稀磁半导体超精细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 张乔丽,袁大庆,范平,左翼,郑永男,马小强,梁珺成,朱升云. 核技术. 2014(10)
[4]Ti掺杂SnO2半导体固溶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贾金乾,解学佳,梁镇海,张小超,樊彩梅,韩培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5)
[5]Fe,S共掺杂SnO2材料第一性原理分析[J]. 逯瑶,王培吉,张昌文,冯现徉,蒋雷,张国莲. 物理学报. 2012(02)
本文编号:3115606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7(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体系的晶胞图。(a)SnO2单胞;(b)Ce掺杂SnO2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Ce掺杂浓度对SnO2体系态密度的影响,图4计算了掺杂浓度分别为3.13%、4.17%、6.25%、12.5%的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由图4可知,Ce掺杂后,上价带主要由O的2p态贡献,部分由Sn的4d、5s、5p态和Ce的4f态贡献。下价带主要由O的2s态和Sn的4d态贡献,部分由Ce的5p态贡献。导带主要由Ce的4f态贡献,部分由Sn的5s、5p态和Ce的5d态以及O的2p态贡献。与图2(b)本征SnO2的态密度相比,在导带和价带中引入了新的电子态,缩短了价带与费米能级之间的距离。体系掺杂后,由于4f轨道电子的存在,其能量比本征半导体中Sn的5s、5p态的能量要高,有更多的导电空穴产生,使价带上移,提高导电性。由图4可知,Sn1-xCexO2体系导带的大小主要是由O的2p态和Ce的5d、4f态以及Sn的5s态贡献;价带的大小主要是由O的2p态和Sn的4d、5p态贡献,改变这些原子态的贡献进而调节带隙的大小和费米能级的位置。图3 Sn1-xCexO2体系的能带结构
Sn1-xCexO2体系的能带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b,S共掺杂SnO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分析[J]. 丁超,李卫,刘菊燕,王琳琳,蔡云,潘沛锋. 物理学报. 2018(21)
[2]不同浓度Cu掺杂SnO2材料电学和力学性质的研究[J]. 赵彩甜,王景芹.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7(06)
[3]Fe掺杂SnO2稀磁半导体超精细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 张乔丽,袁大庆,范平,左翼,郑永男,马小强,梁珺成,朱升云. 核技术. 2014(10)
[4]Ti掺杂SnO2半导体固溶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贾金乾,解学佳,梁镇海,张小超,樊彩梅,韩培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5)
[5]Fe,S共掺杂SnO2材料第一性原理分析[J]. 逯瑶,王培吉,张昌文,冯现徉,蒋雷,张国莲. 物理学报. 2012(02)
本文编号:3115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11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