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碳化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21:54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原地浸矿所产生的硫酸铵残留液会对该地区混凝土建筑的耐久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在三种不同浓度硫酸铵溶液中浸泡的混凝土标准试块进行实验室快速碳化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找出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极限抗压强度值和回弹测强值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研究分析找出极限抗压强度值和回弹测强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出专用测强曲线,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将三种不同水灰比的批量混凝土标准试块分别放入三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中浸泡至相应龄期,进行碳化试验,并记录各龄期的碳化深度,从而找出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试块碳化的影响规律;总结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试块碳化深度的影响机理,发现随着硫酸铵溶液浓度的升高,同一碳化龄期的碳化深度普遍增大,其碳化速率在07d最快,714d次之,1428d最慢;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对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预测。(2)对碳化至各龄期的混凝土试块进行回弹法测强试验和压力机测强试验,得出回弹测强值和极限抗压强度值,绘制各龄期试块的强度值变化趋势图;总结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 

【文章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碳化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混凝土碳化进展模式

酚酞试剂,硫酸铵,乙醇,粗骨料


1.6 3.3 二级 2685 1465石作为粗骨料,具体指标见表 2.4。表 2.4 粗骨料的各项指标径 2.5~5mm 比重(%)粒径 5~9.5mm 比重(%)含泥量(%)表观密度(kg/m3)15 85 0.3 2640 酸铵、酚酞试剂、乙醇均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混凝土试验,设备,混凝土碳化试验,感量


图 2.2 混凝土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其他用具包括:磅秤(量程 100kg,感量 50g)、电子秤(量程 1kg,感量 0.5g)筒(200ml、1000ml)、板刷、机油、盛器、水桶、保鲜膜、铁棒等。.2.2 混凝土碳化试验对混凝土试块进行烘干的 101 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如图 2.3(左一)所示;进行碳验的混凝土碳化试验箱为北京泰达骏业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日期为 2016 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碳化及表层抗渗性能试验研究[J]. 肖辉,惠云玲,郝挺宇,杨林,赵晨.  工业建筑. 2017(03)
[2]碳化及硫酸盐侵蚀作用对混凝土质量损失的影响分析[J]. 李昕.  水利技术监督. 2017(02)
[3]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碳化问题研究[J]. 薛琳.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6(05)
[4]硫酸铵腐蚀混凝土性能劣化时变规律及预测[J]. 邓通发,彭剑,欧阳斌,朱沛东,林煌.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7)
[5]混凝土碳化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 裴雪君.  中国水泥. 2016(03)
[6]硫酸铵腐蚀后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彭剑,张根生,邓通发,訾岩珂,周森峰.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05)
[7]高强混凝土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J]. 魏连雨,马腾飞,魏凯,冯雷.  混凝土. 2015(02)
[8]碳化深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研究[J]. 李梦冉,杨超,余晓彦,宋广锋.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01)
[9]南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土壤中氮化物垂直分布特征[J]. 王华生,刘祖文,朱强,肖子捷,张念.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06)
[10]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与控制[J]. 闫宏生.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13(06)

硕士论文
[1]喷射混凝土碳化及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D]. 马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2]南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土壤氮化物淋溶规律研究[D]. 朱强.江西理工大学 2013
[3]无机盐类外加剂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D]. 王文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青海盐渍土地区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研究[D]. 刘爱东.长安大学 2010
[5]盐溶液腐蚀改性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 张超.郑州大学 2009
[6]干湿循环与碳化对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影响研究[D]. 郑佳明.扬州大学 2009
[7]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碳化耐久性试验研究[D]. 施清亮.中南大学 2008
[8]混凝土碳化与硫酸盐腐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 史长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235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235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