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配型铁基离子液体氧化脱除H 2 S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07:01
在自建的小型实验室脱硫装置,实验筛选出了最优的弱碱性物理吸附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然后与铁基离子液体(Fe-IL)组成脱硫复配系统。在静态高压反应釜内,研究了Fe-IL复配体系对H2S脱除性能,建立相应H2S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Fe-IL/NMP复配体系脱硫后溶液增重是纯Fe-IL的4.3倍;复配体系对H2S的吸收为快速拟一级反应,脱硫过程主要受液膜控制,提高温度及NMP的复配比,可强化对H2S的吸收;通过温度、压力、溶液复配比对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了脱硫反应指前因子A为21.26,活化能Ea为12.19kJ/mol;利用化学动力学模型,最终建立了相关化学吸收速率方程。
【文章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20,45(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脱硫实验装置
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是在静态高压反应釜内进行,装置搭建如图2所示,该静态高压反应釜仅带有液相搅拌桨,且处在液面以下,整个体系中气体体积并不是很大,可认为气体处于全混状态,忽略气液传质的影响。该复配体系由Fe-IL和有机物理溶剂复配而成,所以对H2S的吸收受气液相传质系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在高压反应釜内考察H2S的吸收采用Levenspiel[18]提出的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方法,如表1所示。1.2.4 H2S吸收速率计算
当前,NHD、NMP都已获得工业上的成功应用,通过表2对比两者的物化性质可知,NMP具有更低的密度及黏度,这对未来离子液体的工业应用更具有意义,小的密度可以减小脱硫设备的体积,低黏度可以降低Fe-IL脱硫体系的黏度,增大气液传质效率。由图3可知,将Fe-IL与NMP进行复配脱硫后,脱硫液的总重均大于纯Fe-IL,且三组复配比中当复配比为5:5时,整个体系脱硫效果最为明显,为纯Fe-IL增重的4.3倍,当复配比为3:7时,脱硫液总重虽大于纯Fe-IL,但脱硫体系主要是以物理吸收为主并不能将H2S完全转化为S单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子液体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聂毅,王均凤,张振磊,刘雪,张香平. 化工进展. 2019(01)
[2]铁基离子液体的合成优化与脱硫性能研究[J]. 刘浩,尹梁操,陈磊,刘娅林,范忠,邱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8(06)
[3]复合离子液体组成对硫化氢的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J]. 胡锦超,高丽霞,刘伟海,赵永禄,高尚,潘兴朋,郭智慧,余江. 化工学报. 2016(S1)
[4]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的H2S吸收和再生性能[J]. 马云倩,王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04)
[5][bmim]FeCl4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硫化氢的研究[J]. 王建宏,朱玲.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2(06)
[6]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及脱硫机理[J]. 姚润生,李沛沛,孙磊磊,何义,陈灵波,于洋,木仁,余江. 煤炭学报. 2011(01)
[7]铁基离子液体湿法氧化硫化氢的反应性能[J]. 何义,余江,陈灵波. 化工学报. 2010(04)
[8]FeⅡ(EDTA)溶液吸收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J]. 荆国华,黎理,郑娜.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硕士论文
[1]铁基离子液体/PEGDE的氧化脱硫动力学研究[D]. 钱明超.北京化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9972
【文章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20,45(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脱硫实验装置
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是在静态高压反应釜内进行,装置搭建如图2所示,该静态高压反应釜仅带有液相搅拌桨,且处在液面以下,整个体系中气体体积并不是很大,可认为气体处于全混状态,忽略气液传质的影响。该复配体系由Fe-IL和有机物理溶剂复配而成,所以对H2S的吸收受气液相传质系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在高压反应釜内考察H2S的吸收采用Levenspiel[18]提出的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方法,如表1所示。1.2.4 H2S吸收速率计算
当前,NHD、NMP都已获得工业上的成功应用,通过表2对比两者的物化性质可知,NMP具有更低的密度及黏度,这对未来离子液体的工业应用更具有意义,小的密度可以减小脱硫设备的体积,低黏度可以降低Fe-IL脱硫体系的黏度,增大气液传质效率。由图3可知,将Fe-IL与NMP进行复配脱硫后,脱硫液的总重均大于纯Fe-IL,且三组复配比中当复配比为5:5时,整个体系脱硫效果最为明显,为纯Fe-IL增重的4.3倍,当复配比为3:7时,脱硫液总重虽大于纯Fe-IL,但脱硫体系主要是以物理吸收为主并不能将H2S完全转化为S单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子液体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聂毅,王均凤,张振磊,刘雪,张香平. 化工进展. 2019(01)
[2]铁基离子液体的合成优化与脱硫性能研究[J]. 刘浩,尹梁操,陈磊,刘娅林,范忠,邱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8(06)
[3]复合离子液体组成对硫化氢的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J]. 胡锦超,高丽霞,刘伟海,赵永禄,高尚,潘兴朋,郭智慧,余江. 化工学报. 2016(S1)
[4]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的H2S吸收和再生性能[J]. 马云倩,王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04)
[5][bmim]FeCl4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硫化氢的研究[J]. 王建宏,朱玲.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2(06)
[6]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及脱硫机理[J]. 姚润生,李沛沛,孙磊磊,何义,陈灵波,于洋,木仁,余江. 煤炭学报. 2011(01)
[7]铁基离子液体湿法氧化硫化氢的反应性能[J]. 何义,余江,陈灵波. 化工学报. 2010(04)
[8]FeⅡ(EDTA)溶液吸收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J]. 荆国华,黎理,郑娜.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硕士论文
[1]铁基离子液体/PEGDE的氧化脱硫动力学研究[D]. 钱明超.北京化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9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56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