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7:17

  本文关键词: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针对高容量配位金属氢化物Mg(AlH4)2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改性,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从结构分析、制备手段以及催化剂筛选等方面来进行,虽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吸放氢温度偏高,吸放氢动力学缓慢等众多不足,距离实用化的要求还较远。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利用纳米化以及催化这两种方式对Mg(AlH4)2进行储氢性能的改性研究。同时,运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质谱(MS)、Sievert吸放氢测试等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储氢材料进行结构、形貌以及吸放氢性能的表征与分析,并将其吸放氢过程的行为变化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机理的解释和推理。首先,开发了一种高效制备无溶剂纳米储氢材料Mg(AlH4)2的方法。以LiCl作为缓冲基质,利用高能机械球磨法来引发固态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可以成功制备出无溶剂干扰的纳米尺寸的配位金属氢化物——Mg(AlH4)2,通过SEM以及TEM表征其颗粒尺寸为2-7 nm。吸放氢测试结果显示,该纳米化的Mg(AlH4)2动力学性能极佳,80℃即可放氢,在120℃的恒温条件下可于30 min之内完成第一步的放氢。其放氢的表观活化能也由微米尺寸的Mg(AlH4)2的123.6 kJ/mol降低至纳米尺寸的Mg(AlH4)2的105.3 kJ/mol,放氢反应需要跨越的能垒降低,放氢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此外,MgH2作为Mg(AlH4)2部分可逆吸放氢的基体,在以LiCl为缓冲基质的纳米化Mg(AlH4)2体系中表现出稳定的吸放氢循环性能:经过高温吸放氢循环之后,储氢介质在电镜照片中的颗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而且该体系再吸氢的产物—一MgH2,其放氢峰值温度仅有不到2℃的滞后。动力学模型拟合数据表明,在105℃~120℃的温度区间(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温度范围),该纳米化Mg(AlH4)2的放氢由Mg(AlH4)2氢化物相与产物相MgH2以及Al相之间的界面反应所控制。其次,研究了NbF5添加对Mg(AlH4)2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放氢过程的速控因素来分析具体的催化机制。研究发现,0.08 mol的NbF5掺杂可使Mg(AlH4)2室温下即开始放氢,95℃时,0.08NbF5-Mg(AlH4)2样品一小时之内即可放出占总储氢容量的66%的H2,若在100℃的温度下,该放氢速率还可提高一倍。通过表观活化能的计算,该掺杂体系第一步放氢的能垒仅为82.04 kJ/mol,而且第二步放氢的反应能垒也得到了极大程度地降低,由183.04 kJ/mol降低至101.22 kJ/mol,因此,Mg(AlH4)2第一步分解产物MgH2的放氢温度大幅度提前,而无孕育期的出现。此外,由拟合的放氢反应模型可知,0.08NbF5-Mg(AlH4)2样品分解放氢的速控步骤已由相界面间的反应转变为由三维的扩散所控制。所以,若需进一步改善该体系的放氢动力学行为,需要从加速H2在体相中的扩散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Mg(AlH_4)_2 缓冲剂 纳米改性 NbF_5 催化改性 孕育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4;TQ11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氢能的研究意义12-13
  • 1.2 储氢13-14
  • 1.3 储氢材料14-22
  • 1.3.1 金属氢化物14-18
  • 1.3.2 配位氢化物18-19
  • 1.3.3 有机液体储氢材料19
  • 1.3.4 氨硼烷19-20
  • 1.3.5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20-22
  • 第二章 Mg(AlH_4)_2的研究进展及本文研究思路22-36
  • 2.1 Mg(AlH_4)_2的物理性质及结构22-23
  • 2.2 Mg(AlH_4)_2的制备23-25
  • 2.3 Mg(AlH_4)_2的储氢性能25-28
  • 2.4 Mg(AlH_4)_2的改性研究28-34
  • 2.4.1 纳米化改性28-32
  • 2.4.2 催化改性32-33
  • 2.4.3 复合改性33-34
  • 2.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34-36
  • 第三章 实验方法36-42
  • 3.1 样品的制备36-37
  • 3.1.1 实验原料36
  • 3.1.2 无水无氧操作36-37
  • 3.1.3 样品制备37
  • 3.2 样品储氢性能的表征37-39
  • 3.2.1 储氢性能测试仪器37-38
  • 3.2.2 吸放氢性能测试38-39
  • 3.2.3 DSC/TG测试39
  • 3.3 样品的微观结构的表征39-42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39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39
  • 3.3.3 扫描电镜分析(SEM)以及透射电镜分析(TEM)39-42
  • 第四章 纳米无溶剂化Mg(AlH_4)_2的制备及其放氢性能的研究42-60
  • 4.1 引言42-43
  • 4.2 样品的制备43
  • 4.2.1 制备纯的Mg(AlH_4)_243
  • 4.2.2 纳米化Mg(AlH_4)_2的制备43
  • 4.3 结构与形貌表征43-48
  • 4.4 吸放氢性能48-53
  • 4.5 纳米化Mg(AlH_4)_2的放氢动力学机理53-58
  • 4.6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NbF_5掺杂对纳米无溶剂化Mg(AlH_4)_2的放氢性能的研究60-76
  • 5.1 引言60
  • 5.2 样品的制备60-61
  • 5.3 结构与形貌的表征61-65
  • 5.4 NbF_5掺杂对Mg(AlH_4)_2放氢性能的影响65-71
  • 5.5 NbF_5掺杂体系放氢机理的研究71-74
  • 5.6 本章小结74-7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6-80
  • 6.1 纳米无溶剂化Mg(AlH_4)_2的制备及其放氢性能的研究76
  • 6.2 NbF_5掺杂对纳米无溶剂化Mg(AlH_4)_2的放氢性能的研究76-77
  • 6.3 工作建议和展望77-80
  • 参考文献80-90
  • 致谢90-92
  • 个人简历92-9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群言;2001年04期

2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4 黄彪;纳米科技前景灿烂,应用开发任重道远[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1期

5 一东;;纳米产业化成了企业泥潭[J];新经济导刊;2003年Z2期

6 宋允萍;纳米科技[J];中学文科;2001年01期

7 李斌,沈路涛;纳米科技[J];焊接学报;2000年04期

8 齐东月;纳米 又一场新技术革命来临了[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9 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纳米表面工程基本问题及其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刘春静;锂离子电池锡基纳米负极材料制备及储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谢伟丽;SiC纳米线三维结构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世琪;PbTi0_3及LiTi0_2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葛岩;YAG:Ce~(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伟源;水热法合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掺杂对Li-Mg-B-H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龚成章;纳米铝结构性质及Al/RNO_2界面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59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